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绥化“战疫” 有群“做好事上瘾”的年轻人助攻

来源:绥化日报 2021-10-15 字体:

新华社记者  侯鸣  杨喆

  9月下旬,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疫情中风险小区“鑫港湾家园”大门前,几名身着蓝色制服的志愿者牢牢把守,做好疫情防控的“守门员”和为百姓输送物资的“搬运工”——他们是绥化市爱心传递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

  其中有个人个子不高、微胖,从早到晚在小区周围奔走穿梭,不时拿起对讲机指挥调度,声音听起来有些沙哑……

  他叫孙立新,一位普普通通的烧烤店老板,也是志愿者服务队的分队长。此次疫情期间,他负责值守小区,指挥调度志愿者队伍。

  10月10日,绥化市本土确诊病例清零。“鑫港湾家园”则在10月8日降为低风险。这离不开孙立新和志愿者同伴们的努力付出,他们正用行动感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做好事会上瘾”

  孙立新很喜欢和人讲“冰糖奶奶”的故事:

  曾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成立了一个志愿者服务队,常在空闲时间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帮他们收拾东西、洗衣服、陪这些孤独的老人聊天。

  其中一位老人,生活很拮据。每次看到这帮孩子过来,老人都特别高兴,拿出一包用手绢小心包裹的东西。“快洗洗手,给你们好东西了!”老人说。

  手绢里是半包冰糖,也是老人最为珍贵的零食。

  后来,老人去世了,再也没有人把冰糖当成宝贝一样给他们了。每次看到冰糖,他们都会想起这位老人,于是叫她“冰糖奶奶”。

  每次讲完,这个“硬汉”都会泪流满面,“冰糖奶奶”也成为坚定他“做好事”信念的力量之源。

  时间回溯到2014年高考那几天,在绥化街头能见到这样一个看着不太“靠谱”的人:骑着辆大摩托车,车身挂着个用纸壳做的牌子,上面写着“考生随便坐,带你往死尥(东北方言,使劲跑之意)”,等了几天也没有考生敢坐上这个看上去有些“痞气”的烧烤店老板的摩托车。

  这两个画面重叠投射在同一人身上,构成了孙立新的“现在”与“过去”。

  那年,孙立新看到街上的送考车,也想做点好事,没想到出师不利,他寻思:“做好事还怕难?”

  他没有放弃,又带着烧烤店员工,拉着矿泉水和水果到考点前蹲点,免费给考生发放。在那儿他看到一群穿红马甲、戴红帽子的志愿者也在服务考生,觉得“他们看上去就很正规”。想做好事又找不到门路的他,立马走过去打听:“我能加入你们吗?”

  “当然可以,只要你愿意做好事就可以加入。”“红马甲”答道。

  穿上红马甲、戴上红帽子,孙立新挺起了腰杆:“我有组织了,这回没人说我‘不正规’了。”

  这群“红马甲”隶属于绥化市爱心传递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加入服务队后不到半年时间,孙立新参加了37场志愿服务活动,年底被队里评为“十佳志愿者”。

  2016年,孙立新在烧烤店的墙上挂了块宣传板,上面写着:“我承诺,我将从营业额当中,每桌捐献一元钱,在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队的监督下,完全用于爱心慈善活动。”

  每年出去做那么多志愿服务,干那么多活,还是个“赔钱”的事,很多人常笑话他“扯这干啥,在家躺会儿不好吗”。面对众人的质疑,孙立新坚定地选择继续做志愿者。

  加入服务队7年多来,他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队友说他“有好吃的后吃,有罪都抢着遭”。一个看上去“不靠谱”的烧烤店老板成了队里的中坚力量,他的热情也一直感染着身边人。

  今年年初疫情防控期间,他的妻子、侄子跟着志愿者一起在小区门口值守;他的大哥给志愿者们做了几个月的饭;连他7岁的儿子都整天喊着要做志愿者,要像爸爸一样做个“超人”,打败疫情这头“怪兽”。

  “做好事好像有瘾,帮助别人自己也很快乐,我的生活也因为做这些事更充实、更丰富多彩了。”孙立新说。

  “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儿”

  “又缺血了,都缺啥型?我马上通知队员过去。”孙立新接了个电话,是来自血站的求助。

  “我身体一直很好,几乎不打针,所以一看到针就迷糊,脸通红还冒汗,太丢人了。”这位“硬汉”说到献血,有些不好意思。为了不在其他队员面前“丢人”,他常常早去半小时,等队员们过来的时候,他已经献完血,还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助老、助学、助困、普法宣传、助力环保、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孙立新和同伴们管得很“宽”。

  “我觉得做好事不能拘泥于一件事或几件事,只要能让别人方便些,都是在做好事。”孙立新说,他们这群志同道合的人出于热爱,才能让这把“善意之焰”一直熊熊燃烧。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连续两年,孙立新与同伴们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用一道道“微光”点亮那些困难的日子。

  今年年初绥化市望奎县疫情期间,孙立新作为绥化市爱心传递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公益车队的队长,带领40多名志愿者,用16台车,平均每天接送800多人到医院就诊,他们车队成为救命的“摆渡之舟”。

  那时候,孙立新和其他志愿者熬红了双眼、吹裂了皮肤,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那些动人瞬间一直珍藏在他们的记忆中。

  2020年初春,由于所有公共交通全部停摆,一位已经80多岁,儿女都患有重病的老人不得不每天自己推着患尿毒症的老伴去500多米外的医院做透析。孙立新得知这一情况后,担负起每天送这对老夫妻去医院的任务。他对老人说:“以后有事就找我,疫情过去了你们有事依然可以找我。”

  一天,孙立新匆忙中没戴防护手套,老人推着老伴做完透析上车时,偷偷往孙立新车里塞了一个黑色塑料袋。

  “奶奶你这是干啥呀?”

  “这里面是手套,快戴上吧。”

  这是老人怕孙立新没戴防护手套有危险,专门找来的几副手套,孙立新顿时泪目。

  老人担心孙立新不好好吃饭,每次都从家里带些小零食给他。“奶奶家的情况很不容易,她是把我当成了亲孙子。”孙立新说。

  怕志愿者们挨饿送来成箱泡面、饺子刚出锅就迫不及待地送来给他们“吃热乎的”……这些瞬间令他们终生难忘。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与感恩,也成为这些想要温暖别人的人生命中的一道光。

  “通过善意的行动,让整个社会越来越好”

  2021年,孙立新和20多个队友过了个“别样”的春节。

  由于疫情期间接送人员比较多,这群志愿者春节也不敢回家,孙立新的烧烤店成了志愿者的“根据地”,每天在那里吃住。没有足够的床,有一些人躺在由几把椅子拼成的“床”上,天天衣服也不脱躺下就睡,那些“奇形怪状”睡姿的照片成为他们难忘的回忆。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每天出来还挺害怕,对照着症状也会感到头疼、无力,还挺担心被感染。”另一分队队长王景丽说,“后来发现每天都这样,就是天天在外面跑累着了”。

  如今,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做起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已经得心应手。孙立新笑着说:“干起活来也想不了那么多,不知道害不害怕了。”他那双烤了16年肉串的手,托起了艰难时期很多人的希望。

  服务队蓝色的制服上,印着几处相同的图案:整体看上去是一颗红黄相间的心,仔细看“藏”着很多双手。寓意“心手相牵”,用一双双手托起希望,带给人温暖。

  “和专业的志愿服务队比,我们还是‘小学生’,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学。”孙立新说,他们下一步准备成立一支志愿者团队里的“特种部队”,系统学习游泳、水上救援等专业技能,“有事就能上,上了就能胜”。

  “现在我们在全力支持抗疫,有在小区门口值守运送物资的,有在交通卡点把守的,还有到各个场所进行消杀的,虽然做这些挺辛苦又没报酬,但我们都觉得自己为社会尽了一份力。”孙立新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想法,他只想通过自己善意的行动带动更多人加入,让整个社会越来越好。

  “我只是株平凡的野草,但我相信野草也能迎接灿烂的阳光。”孙立新说,忙完了疫情防控,他还要筹备烧烤店重新营业,那时,他会在店里烤着“大串”,迎接更美好的人间烟火气。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