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廉红刘华鹏




6月7日,烈日炎炎下,记者到达此次主题采访的第五站——红都瑞金。
90年前,在瑞金叶坪谢家祠堂,中华工农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毛泽东被推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从此,瑞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红色首都。当时在红都,许许多多当地群众追随毛主席,走上了革命道路。当地流传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盏马灯的故事。
这盏马灯,今天就保存在红军烈士刘石生的家。我们在刘家探访时,刘石生的儿子、86岁的刘有信给我们讲述了这盏马灯与刘家两世情缘的故事
1934年,苏区扩红,保卫苏维埃、保卫红色政权,赤卫队员刘石生积极响应苏区政府号召,领着两个兄弟一起当了红军。
当年10月中旬的一天夜里,刘石生三兄弟接到通知,当晚要随部队出发,进行战略转移。刘石生告别了身怀六甲的妻子黄检娣,跟着部队在瑟瑟秋风中踏上长征的路。
黄检娣知道丈夫要干一项大事业,她忍着不舍的眼泪,手持家中唯一的一盏马灯,为部队照亮,一路为丈夫送行,一直送到十里外。刘石生安慰妻子,不要担心他,照顾好自己和腹中的孩子,革命胜利后他就会回来。
红军走后,瑞金处于白色恐怖中,红军家属受到种种迫害。1935年2月,刘石生的儿子刘有信出生了,黄检娣带着襁褓中的有信四处流浪乞讨,艰难度日,无论多难,她都把马灯带在身边,马灯仿佛成了丈夫的化身,成了她苦难生活的精神支柱。
1949年全国解放,15年望眼欲穿盼夫归的黄检娣却等来了丈夫和两个兄弟已经牺牲在长征途中的噩耗。
1998年8月,黄检娣在弥留之际,让儿子把这盏马灯找出来,点亮马灯,老人的眼睛突然亮闪了一下,用手指着马灯:“要照亮石生回家的路!”
作为烈士后代,长大后的刘有信被政府送到赣州专区革命烈士子弟学校学习,后来担任了村委会会计。1957年,他和同为烈士后代的村妇女主任钟基发结婚。两人任职村干部,埋头工作,经常背着孩子,提着从母亲手中传下来的马灯,走家串户做群众工作。任职几十年,夫妻俩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一盏马灯,见证了刘家两代人在革命事业中建立起来的忠贞爱情,更见证了刘家两代人为国家、为人民的无私奉献。
而今,刘石生烈士的孙辈有五男两女,都学有所成,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虽然,那盏伴随了祖父两辈人的马灯已经无法参与到孙辈的生活中来,但它早已成为家族信念的灯塔。长孙刘辉春表示,要把马灯当成传家宝代代传下去,让红色血脉在刘家世世赓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