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廉红刘华鹏



6月3日,我们行至这次主题采访的第四站——“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90多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之路。
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个个战斗场景再现,向我们揭秘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背后故事。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参观中,一曲曲井冈红谣引得人们驻足哼唱,我们也被这些熟悉的旋律深深吸引。
随着深入采访,我们有缘认识了一个传唱红谣的井冈山家庭,从祖辈的老红军,到孙辈的红少年,红谣声声唱,红心代代传,一家四代唱红谣,跨越90年。
陈平梅,红谣之家的第三代,是井冈山的一位小学老师。她是井冈山革命烈士谢桂标的嫡侄孙女(陈平梅随母姓,父姓谢)。90多年前,在井冈山,谢桂标和战友们用唱红谣的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抒发情怀。那时候,谢家人都跟着学唱红谣。陈平梅是听着母亲陈才兰哼唱着红谣长大的:“打草鞋呀打草鞋,草鞋是我们的传家宝,打好草鞋去战斗,红色精神代代高。”
耳濡目染中,陈平梅在三四岁时就能唱许多首红谣。母亲和她说,你长大了要把红谣唱到大山外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井冈山。
30多年来,陈平梅一直把母亲的话放在心头,把传唱红谣作为一份神圣的事业。她走进大山里,采访老红军,听他们唱红谣,记录歌词和乐谱,孜孜不倦地搜集、整理、传承、传唱井冈红谣。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将士和工农群众以歌言志,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用于宣讲革命道理等,曲调简练优美、歌词口语化,易记、易唱、易传播,有的流传至今。不仅具有井冈山的地方特色,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谈起红谣,陈平梅俨然已是专家了。
陈平梅搜集整理出版了《井冈红谣》,已由江西省图书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2018年,她的《井冈红谣》发展与推广项目入选国家首批音乐产业优秀项目奖励计划,井冈红谣终于如陈母所愿,飞出了大山,唱响更广阔的舞台。
陈平梅的小女儿余梓洋,今年12岁,已经当上了红谣之家第四代的传唱者。她把红谣从井冈山唱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被誉为“井冈山上的红色小百灵”。品学兼优的余梓洋是全国优秀少先队员、江西最美少先队员,她用红谣唱出了井冈山少年的时代风采。
“我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和妈妈一起传承红谣,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红色小百灵”,愿你高高地飞、纵情地唱,把红色歌谣传唱下去,让井冈山的火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