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黑土地的“金豆娘娘”
——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寒区学科组长?李艳华
张茂洲万希龙特约记者马明超
海伦是中国优质大豆之乡,这里有70厘米厚的黑土层,是大豆种植的“天选之地”。李艳华就在这片黑土地上默默耕耘了30多年,先后培育出10个“东生”系列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达5000万亩,增产20亿斤,为地方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她被农民亲切地称为“金豆娘娘”。
李艳华团队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主要是用来做豆粉、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她说:“用东生大豆做原料,可以实现零添加,保证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大豆和豆制品。”
李艳华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寒区学科组长。她的工作室四周是一层又一层的陈列架,整整齐齐地摆满了牛皮纸袋、透明网兜,上面还分别挂着小标签,详细标明了大豆的名称和相关数据。李艳华告诉记者,刚接触育种实验的时候,她还不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以失败为常态的事业。她说大豆育种从开始杂交,每培育一代需要一个生长季,第一年是杂交一代,第二年在此基础上培育杂交二代,第三年是杂交三代,以此类推,年年淘汰年年选择,差不多到第六代稳定了方能进入“决选”。再进行两年的鉴定实验,才有机会选出优质品种送到有关部门参加审定,而这个时间又是4年。也就是说,一个大豆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要用10多年的时间。李艳华通过审定的第一个品种就是“东生1号”,具有抗病能力强、籽粒圆、色泽浓黄的特点,生出的豆芽又直又长,产品率高,口感好,几乎成了发豆芽和做豆腐的专用品种。为了缩短育种周期、加速育种进程,李艳华思来想去,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北育南繁”,她要把在东北培育的种子带到南方去繁殖。“北育南繁”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南繁加代”后育种进程缩短了3至4年。
李艳华繁育的大豆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蛋白质含量40%以上,加工成豆皮涮火锅不碎不断;用“东生7号”打的纯豆浆,入口绵柔,浓郁的豆香中,似有一股甜甜的奶香。除此之外,她培育的十余个优质大豆品种,单产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李艳华介绍,目前已经审定的“东生1~东生10”系列品种,主要适宜种植在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团队现在育种目标,立足第二、第三积温带,向更加寒冷的第四、第五积温带跨越,实现高产优质。
李艳华30多年的坚守与努力,也让她斩获了诸多殊荣。2017年,她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2018年,先后获得年度十大“感动龙江”人物、年度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2019年,获得黑龙江省首届“龙江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还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2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成为黑龙江省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代表。
这些闪光的荣誉并没有让李艳华工作放慢脚步,每年秋收过后,她还要前往三亚市崖州区参与大豆育种,从未间断。李艳华告诉记者,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培育出的大豆品质出色,再辛苦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