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军
你还写家书吗?当今有了更便利快捷的微信了,唠多长时间都不花费,还能视频,写家书的必定要少了。
回想到我小时候,别说手机,就是电话都极少,只有单位有电话,还是用手摇的那种又大又笨的黑色电话。记得我上初中时,住在公社,那时不叫镇政府,组叫小队、村叫大队,乡镇叫公社。公社离我家有十几里路,我就和几个同学合伙租住在学校附近。第二学期时,我兜里没钱了,我给家里写信,一个礼拜后,妈妈才骑着自行车给我送来,我饿了好几天。后来,我上了高中,到县里读书了,这时城里电话普及了,有急事我就到学校门卫打电话,写信太慢了。一次我感冒了,兜里没钱买药,就打电话给家里,我们小队没有电话,只好打到大队,大队看屋的老楚头接的电话,他说,好,我马上骑车子去告诉你妈。
1978年我参军了,到了部队,临走时妈妈一再嘱咐我,到了部队要多给家里写信。我答应了妈妈。到了部队安顿好后,我就急忙给家里写了封信。大概半个月,家里才回了信,通讯员把信交给我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读着妈妈的信,看着妈妈的字迹,我顿然潸然泪下。在部队,书信是当兵每天都盼望的事,每天通讯员从团部一回来,大家就围过去,眼巴巴地盼着能有家里的来信,接到信的战士兴高采烈,捧着信迫不及待地看,看着看着就热泪盈眶了。没有接到信的战士,有的会与战友共享家书的温暖,有的就默默离去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手机进入了市场,我们小县城也有了手机,我从部队复员在省城一家公司上班了,再遇到急事,就借同事的手机打,不着急的事,还是写信。再后来,我自己有了手机,如获至宝似的生怕碰了和丢了,用一根绳栓在裤腰带上。平时只是拿出来欣赏欣赏,为了省钱,我总是写信多,手机打得少。
现在好了,手机都是智能的了,从开始的短信、飞信、彩信到后来的QQ、微信、视频,几年的光景就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真的是快捷便利,想和家里人通话,拿出手机,几秒钟就能说上话,想看看亲人,还可以视频聊天。那天,我与家里视频,看到妈妈愣愣的样子,我笑了,说,妈,说话呀!妈妈看到我,顿时满眼泪水,只说了一句,没事,我挺好的。一句话,我也流泪了……
是啊,“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那种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了,亲人之间、朋友之间若联系都用短信、QQ、电子邮箱、微信和视频这种便捷的通信方式了。通讯飞速发展的今天,确实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在可以在手机上买东西了。那天,我心血来潮,跟同事学会了手机上购物,我给妈妈买了件保暖内衣,五天就到货了。妈妈责怪我乱花钱。我说,我挣钱了,该孝敬孝敬妈妈了。
“五一”小长假,妈妈视频问我,“五一”放假能不能回家呀。我说,妈妈,单位很忙,就放了三天假,我还要值班,回不去了。妈妈说,忙就别回来了,三天假来回时间还不够呢,家里都挺好的,别耽误了工作,反正手机上能面对面说话。我面对满头白发的妈妈觉得很不好受,妈妈老了,可我不能回去陪伴尽孝,真的愧疚。妈妈就进里屋搬出一个小木箱子,打开,拿出一大摞子书信,对我说,这是这些年来你给家里的信,有时我就看看,怪想那个时候的……妈妈显得有些激动,两眼浸满了泪水。我也心里热热的,鼻子酸酸的。
撂下手机,我伏在案子上,认认真真地给妈妈写了一封信,我觉得写信更能表达我要对妈妈说的话,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我边写边落泪,每一段的字里行间,我都会体验到妈妈亲情与温暖,就像电流一般传遍我的周身,让我感恩,让我激奋,让我释怀。我的耳畔蓦然唱响了李春波的《一封家书》:“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不要让儿放心不下,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家……”歌声唤回了我满满的记忆与温暖,我的泪水再次滚落下来,打湿了信纸。
是啊,“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这是我的感受,真的,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不会有此感受的。当你再次伏案疾书时,真的很感慨,家书与微信真的有不同的感受,这种心境真正体验过的人一定会感受到。过去溢于纸间的情感交集和期盼书信的那种焦灼心情,再次回到我的记忆里,暖在我的心怀,那种纸间的墨香、字字句句的表达、悠悠不尽的思念和期盼早早接到家书的那种心情,真的是任何一种通讯方式都无可比拟的,只有在你亲笔的信里才能够真真切切的获得,真可谓“家书抵万金”啊!有时间,别老沉湎于微信的闲聊之中,也动动笔,亲自给父母写封家书吧,感受真的不一样。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