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江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小时候每到立冬这天,奶奶总会念叨着这句话,在厨房里忙活着调馅、擀皮。那时我摸着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想“真会冻掉吗”?如今再忆起那热气腾腾的场景,才明白那些流传在民间的立冬谚语,早已像冬日里的炉火,温暖着中国人的生活,将备冬、进补的习俗,凝成了一首越念越有味的岁月之歌。
北方的立冬民谚多带着对严寒的准备,也透着生存的智慧。“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老人们总在立冬清晨站在院子里,仰头看天色。若是阳光洒满大地,便会满意地点头,招呼儿孙们赶紧翻晒被褥、整理冬衣;若是阴云密布,就要早早检查屋顶的瓦片、门窗的缝隙。这朴素的谚语里,藏着世代相传的气候经验,把立冬这天的天象,当作预判整个冬天的“风向标”。还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讲究,东北的冬天寒风凛冽,家家户户会炖上一锅羊肉汤,加上萝卜、粉条,热汤下肚,浑身暖和,既补充了体力,也寄托着“冬藏精气”的养生理念。
南方的立冬民谣则多了几分温润,满是对时令的讲究。“立冬食蔗不会齿痛”,江南水乡的立冬,街巷里总飘着甘蔗的清甜。老苏州们会去菜场挑选粗壮的甘蔗,削去青皮,咬一口汁水四溢,甜得人心里都熨帖。“吃了立冬蔗,一年甜到头”,这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在闽南一带,流传着“冬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会炖四物鸡、八珍汤,用当归、枸杞、红枣等药材滋补身体。婆婆端着热汤递给儿媳妇:“趁热喝,暖暖身子。”那碗汤里,盛满的是家人间无言的关爱。
立冬的民谚里,更藏着中国人对生活节奏的把握。“立冬不使牛”,这是农耕时代对耕牛的体恤,忙碌了春夏秋三季的老牛,也该好好歇歇了。农人会给牛加料,喂上草料和些许豆饼,拍拍牛背说:“辛苦了,好好养膘过冬。”这份对牲畜的善待,折射出的是“顺应天时、劳逸结合”的生活哲学。还有“立冬不砍菜,必定有一害”的农谚,提醒人们要在霜冻来临前收完地里的白菜、萝卜,错过时节,蔬菜冻坏了就会烂在地里。这些看似简单的谚语,实则是千百年来农人血汗凝成的经验。
最让人回味的,是立冬民谚里的人情味。“立冬交十月,庄户人家不得歇”,虽说农活少了,但晒地瓜干、腌制咸菜、灌香肠、做豆腐,家家户户都忙得热火朝天。邻里间互相帮衬着,你家送来新腌的咸菜,我家回敬刚灌好的血肠,门前屋后飘着各家的香味,那种烟火气,暖得让人心安。还有“立冬日,拜师傅”的规矩,学徒要给师傅送上冬衣、酒肉,磕头致谢,师傅则会传授些压箱底的手艺,这一拜一谢间,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尊师重道的礼数。
细细品味这些立冬民谚,才发现它们从来不是枯燥的口诀,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体验谱写的诗篇。从“立冬晴,一冬凌”的天象观察,到“立冬补冬,补嘴空”的养生之道;从“立冬不使牛”的敬畏自然,到“立冬日,拜师傅”的人伦礼仪,每一句民谚都是一粒种子,在岁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
当冬日的第一缕寒风吹来,那些民谚便又在耳畔响起,提醒着我们,该收藏身体的温暖了,也该珍藏心底的温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