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君
我小的时候,火炕全都是用土坯搭建的。老式的搭炕方式,大致形状是这样的:由四个炕洞构成,炕头那边有个俗称“狗窝”的落灰膛的地方,每个炕洞用两块较结实的土坯形成“牤牛顶架”的三角形,支撑“狗洞”上面的土坯。因为三角形支架,承重力大,里面缺少能够托举炕面土坯的东西;炕梢那里,还要在紧挨房山墙里侧,垒上一道密封的阻挡冷风墙,以防止冬季冷风倒袭干扰,造成火炕不好烧,从土坯墙缝隙冒生烟。
原来一铺炕里还蕴藏着较多的科技含量,三角形支架充分运用了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炕梢山墙内侧的防冷空气墙体,是运用气象学原理;如此处理使火炕坚固、耐用、好烧,而且保温时间长。尽管搭炕师傅说不出理论依据,但他们却懂得实践出真知。
火炕的烟气走势,从灶坑那里开始,到炕头、炕洞、炕梢,直至烟囱,是逐渐有所上升,这种从低到高趋势,使火炕烧火时产生的烟气,一路畅通无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老式“四洞炕”逐渐改进,成了“花洞炕”火炕。人们在实践中,又研究出来“满膛红”火炕。这种火炕内部,全是空膛的,贴近炕面上方,顺着炕洞走向,中间用几道铁制横梁支架,在横梁上铺好预制水泥板,然后用发酵好的黄泥抹平炕面。这种火炕烟气在炕内串得均匀,散热面积大,还解决了一年一掏炕(即清理炕内浮灰)的弊病。更为先进的是,近年来人们又发明了吸烟灰机,使用机器吸出炕内草木灰后,可以多年不用掏炕了。
在我的老家那里,还有一种叫“连二炕”的,农村一般都是每家每户三间房,在东面那间开门的,西面两间搭一铺“连二炕”,这样比中间开门要暖和很多,“连二炕”上面中间部位,用木板或土坯隔起来,使一家三代人起居有个方便空间。
火炕的炕沿匹配都很讲究,一般都是用桦木制作,也有其他木料制成的,因为桦木有着特殊的密度和光滑,能用桦木装饰炕沿,也是看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审美的观念如何。过去火炕上一般都是铺的秫秸篾子席或竹劈子席,现在已经被图案鲜艳、结实耐用的炕革所代替。
有一铺热乎乎火炕,东北人“猫冬”的季节就好过了。大人孩子在外边冻得手脚冰凉发麻,到屋后脱了鞋上炕,马上就能焐热乎过来。家里来了客人串门,主人家迎接客人的第一句暖心话语就是:“快快,脱鞋上炕,坐炕头上热乎热乎,”一句话既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劲儿,让客人顿时感到浑身寒气一扫而光,从心里往外感到无比温暖。
寒冬季节在东北的热炕上,几乎家家必备这几样东西:一是女人做针线活计的笸箩,大姑娘,小媳妇儿,老太太,左邻右舍聚在一起边做针线活儿,边聊天,时不时地从屋里传出阵阵欢笑声;二是装“嘎拉哈”的笸箩,闲着没事做时,女人们“欻嘎拉哈”娱乐,小孩子们则在炕旮旯做“掷嘎拉哈”,以此找乐,消磨时光;三是放着一个烟笸箩,里面放着关东烟,大家没事儿,坐在一起边天南地北唠着家长里短,边吧嗒着旱烟;四是放着里边戳着一把烙铁或扒火铲子的泥火盆,烙铁或铲子用来拨拉火,孩子们烧土豆,烤豆包,烧鸡蛋,用大茶缸子在火里煨辣椒酱。
一铺暖融融的热炕,在寒冷的冬季,营造的是一种生活欢快温馨的小乐园,人们在这种有滋有味的氛围中过日子,不亦乐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