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彬
雁在古时称为“鸿雁”,还有“知时鸟”“随阳鸟”“信义鸟”“智禽鸟”种种美称。
鸿雁在古代就成为最有名气的候鸟,具有“木落南翔,冰融北俎”的准点迁徙特征。每年秋天要准时飞往南方,就暖避寒;而到了春天,又按时飞回北方,产卵育雏,非常守规矩,因此才有了“知时鸟”的美称。
鸿雁秋南春北,来往顺时,一切按自然生物节律办事,这非常难能可贵,一个分散的鸟禽群体,却能如此自觉地践行规矩,一来习性成自然,二来也是自觉意识。所以古人视鸿雁为诚实不欺的信行,年复一年地遵守实践着习性。《水浒传》对此评说,“秋南春北,不越而守,此乃信也。”《本草纲目》也称赞说:“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
鸿雁的守规突出地表现在飞行的编队上,它们南飞北归长达千里,必须行止有序,这是在其它飞禽走兽罕见的独有行为。为减少空气阻力,不让一雁掉队,时常排成“一”字形或者“人”字形的行列,被古人称为“雁字”“雁行”“雁阵”“雁序”。在排阵时特别讲究“长在前幼在后”“雌在前呼雄在后应”的秩序。这种排阵秩序确保了鸣叫有应和,飞行有接续,前后相接不绝断。这样的雁阵既有等级差别,又有群体协作,尊雌爱幼的合理序列,受到古人的格外关注和效仿,并且著书立传加以强调,古人所著的《埤雅》就解释说,“礼有鸿雁为使,其行不乱而已,君子之道也。”这一讲叙不仅强调身份地位的标志,同时也细化了道德修养的准则。
人类把雁阵的规矩并作为伦理意识的投射物,把道德准则具体形象化。“长幼之礼”被推为“雁行”“雁序”,用来特指兄弟之间的伦理关系,意思是说兄弟同行应年齿有序,弟在兄后,充分体现“差序格局”。
雁阵给与我们的启示是:遵规守矩,不做越格超线的事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