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特约记者崔砚泽

主动帮衬村民、带领大家致富的王忠财在田间劳作
走进望奎县后三乡厢白七村,看见村里户户门前整洁、条条街道平坦,新农村的新面貌扑面而来。2019年整村脱贫后,厢白七村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振兴乡村劲头十足,整个村子都充盈着饱满的“精气神”。
闯出致富路鼓起“精气神”
厢白七村的村民们骄傲地夸耀着如今的好日子:仅仅几年,村里的泥巴道就变成了“村相通、户相连”的水泥路,边沟整齐,下再大的雨也不怕;村里新建的4个文化广场,既是村民健身娱乐的好场所,又是秋天晾粮的好场地;家家砖瓦房,户户自来水,小病不出村,医疗有保障……
2017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304人,占全村常住人口的23%。行路难、住房难、吃水难,村民经济收入低,生活没有保障。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村人有了奔头。2018年,由望奎县发改委牵头,投资230万元的3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带动贫困户60户,户均增收2000元。借助村里农户有生猪养殖传统及经验的优势,2019年,望奎县扶贫办在厢白七村投资1100万元建成可容纳4000头生猪的代养场,将每年65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贫困户分红,带动了后三乡445户贫困户脱贫。这些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产业项目投入运营,为厢白七村“村出列、户脱贫、民致富”提供了“兜底”保障,于2019年末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厢白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15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万元。2021年5月,厢白七村党总支被授予“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是望奎县唯一获此荣誉的基层党组织。
扶出脱贫志凝聚“精气神”
57岁的陈殿路曾是厢白七村的贫困户,妻子因病离世后,孤身一人的他意志更加消沉。陈殿路的这种生活状态,让厢白七村党组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村里有劳务活,村干部总是先叫上陈殿路,督促他参加劳动。转变随之而来:过去总是提不起精神、不愿意走出家门的陈殿路逐渐把工作当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养成了劳动的习惯。有了劳务收入,再加上扶贫项目分红和土地的收入,如今陈殿路的日子过得有模有样,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人人都说他重新“活”过来了。
王波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家电维修专家,他靠在十里八村走街串户上门维修家电光荣脱贫。2018年,村党组织帮助王波争取到了泥草房改造的扶贫资金。房子改造后,经过精心打理,王波家焕然一新,舒心的房子点燃了王波过上好日子的热情。“你有一技之长,应该好好干活,给孩子做榜样……”村党组织的思想工作让王波捡起扔下多年的工具,开始了家电维修服务。从上门找活到各屯的人都来找他修家电,王波的收入不断增加,再加上土地的收入,王波的年收入达3万余元。从“局外人”到“主人翁”,精准扶贫的政策红利让王波有了这种转变,使他提振了信心、激活了潜能。
坚定主心骨提振“精气神”
44岁的王忠财是厢白七村的致富大户,4口之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不仅是村里的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里还配有大型机械。王忠财的妻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声音中透着满足和幸福:家里200亩地收入近10万元,近70头生猪养殖收入约20万元,大型机械春季翻地和秋季收玉米收入4万元,一年下来,总收入可达30余万元。
王忠财不仅自己家日子过得好,对别人也都是主动帮衬。生猪养殖的项目赚钱,王忠财便主动把身体不好、劳动能力弱的村民带上。在他的带动下,这些村民两年增收10多万元。他还长年义务帮助贫困户进行农业生产,用家里的农机帮助年龄较大及无劳动能力的村民抢收农田。村党总支做出重点培养王忠财加入党组织的决定,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拥护。村民们都说,“这样为大家服务的思想境界,王忠财够得上共产党员!”光荣加入党组织的王忠财,把对乡亲的重情重义转变成为群众办实事的政治自觉。在他心里,带动群众奔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未来,是他作为党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心共同为厢白七村谋发展。前所未有的变化是:35公里水泥路贯穿7个自然屯,屯屯通、路路通、户户通;107户泥草房改造完成,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一户不落;一个中心文化广场和3处晾晒场的建设,满足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和晒粮的需求;标准化卫生所里的3名村医,能为村民的常见病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治;两处自来水净化设备,让村民吃上了放心的安全水;4G网络、有线电视全覆盖让村民接收信息不耽误、刷抖音快手不卡壳……
厢白七村从贫困村变成响当当的先进村,全村饱满的“精气神”来自各级党组织把党的关怀春风化雨般融进群众心间,在厢白七村,村民的一张张笑脸,写满了对幸福的体味和对明天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