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激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绥化市委组织部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面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征集相关作品,通过记录身边发生的生动事例以及生活变迁的对比,谈发展、谈感受、谈未来,共叙绥化变化,共话祖国新貌,共唱时代赞歌。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围绕主题积极响应、踊跃参加,累计报送各类征文作品300余篇,经过层层筛选和评委严格评审,共评选出获奖征文作品50篇。现将部分优秀征文作品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使命是初心的承诺与坚守
韩文友
总有一种声音令人心潮澎湃,那是党旗下曾经的铮铮誓言;总有一种信仰令人奋然前行,那是共产党人七十年初心不改的忠诚担当;总有一种召唤令人心之切切,那是“都城地”建设宏伟蓝图的美好憧憬;总有一种情怀薪火相承生生不息,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家国使命!
一个民族,抑或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坚不可摧的力量,一定源于内心正确的精神引领。大概十五岁左右,我无意中得到一本没有封面、页角卷曲的书,讲述了一位叫孔繁森的共产党员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的事迹,许多感人细节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无数次地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走进那片雪域高原,为纯朴善良的藏族同胞做一点儿事,该有多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五年后,我读高中三年级,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又二十年,2016年7月,经个人志愿申请、组织考察批准,我随绥化市对口支援西藏谢通门县工作队进藏工作。人到中年才豁然明白:一个人的追求和梦想,一旦与一项伟大的事业连在一起,就会变得从容而坚毅。现在想来,能有机会肩扛使命,离家万里,远赴珠峰脚下、雅江之边,也许,的确源自少年时代那份无知者无畏的豪情和一颗澎湃激扬的报国之心。
三年高原工作生活,和所有援藏前辈及同批队友们一样,我们把一段最美好的生命融入西藏,把一种最坚定的信念交给忠诚,把一份最艰苦的历练写进岁月,皆因我们是一名共产党员。
那是一段无法忘却的艰难岁月。三年时间,我走进偏远农区牧区,走进村村寨寨、沟沟坎坎,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已然印刻在脑海中,一幕幕浮现眼前:与藏族同事一道在脱贫攻坚战中比肩奋进的情景,与县巡河队十五个队员日夜坚守年楚河确保仁钦则乡百姓安危时的情景,在希夏邦玛峰6200米营地参与国际救援时的情景,坐在偏远牧区藏胞乡亲家中喝酥油茶的情景,白久老人术后复明紧紧握住领队双手时的情景,福利院孩子们围住我喊韩叔叔时的情景,和队友们一起收割青稞、一起在日喀则龙园栽下2000棵白杨和丁香的情景,换岗临行时雪片一样飞来的哈达和干部群众深情相拥依依惜别时的情景……
那是一段生死与共的峥嵘岁月。直到现在,我仍然被那些打下坚实基础的援藏前辈感染着、鼓舞着,一个又一个援藏工程支撑着藏区的发展,一座又一座援藏丰碑矗立在藏族同胞心中,一串又一串援藏足迹延绵着民族团结的恢宏史诗。三年里,全国本批次2100名援藏干部人才,有17名同志不幸牺牲在援藏岗位上;换岗撤回短短半个月,惊闻又有两名外省援友因公殉职。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和队友下乡维稳,路上遭遇山体滑坡,盆大的石头从陡坡滚下,碎石击裂车窗的情景。2018年清明节,队友们一起到阿里烈士陵园,看望曾在日喀则工作过的援藏干部楷模孔繁森同志,自我读到那本书的三十年后,站在孔繁森墓前,我感慨万千。这种不忘初心、心怀使命的人生实践激励我,要把老一辈援藏人开创的援藏精神传承下去,恪守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永葆共产党员本色,用真挚的爱民之情,赤诚的为民之心和强烈的富民之愿,努力践行回答好“依靠谁,为了谁,怎么干”的命题。
那也是一段的激情燃烧的澎湃岁月。三年里,每年我都固定用一个月时间集中蹲点,跑遍了全省对口的谢通门、仁布、康马三个县乡镇村屯,大部分乡镇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那些高海拔地区的环境对人的极限是一种生存考验,让人深感人在大自然中的脆弱,而因此更珍惜生命,让我领悟到生活上遇到再大的困难,与之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爰生活、更加努力工作,也更能接受挑战和勇于担当。我知道,特殊的环境和经历,也是在历练自己,无论眼前困难有多大,只要有信念、有信心,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就能破解所有的难题,完成组织嘱托和期望。
那还是一段收获真情的充实岁月。援藏最终的目的是援心,交流最终的抵达是交融。永远不能忘怀的是我的藏胞同事拉巴顿珠,在临行时紧紧地抱住我,泣不成声地用生硬的普通话说,一定要再回来看看。那些在高原喜菊中得到实惠的那塔乡农民,那些抚摸着改良后茂密牧草的颤抖双手,那些背起行囊远赴内地上学的孩子们纯朴的眼神,那些喝上自来水抑制不住内心喜悦的群众,那些在新落成的村级活动中心或者广场上跳起锅庄舞的藏族同胞,他们发自心底的激动和欣喜,一次一次出现在我的梦里。我也知道,三年里,我亏欠妻儿太多,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也让我认识到,亲人在艰难中的守望相助,才是一个人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支撑。
是的,共和国璀璨星空下,那些闪耀着光芒的名字,鞭策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沿着革命前辈的光辉足迹和伟大复兴的光荣征程,坚守着初心承诺,担当着时代使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泥泞;走得再高,走上再辉煌的大道,须臾也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对那份初心的承诺与坚守!
我的青春献祖国
裴佳玥
钟摆往复,每刻皆新。2019年恰逢时代的转承点,我们在万众期待中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忆往昔,峥嵘岁月,回顾七十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在党的带领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程,创造出了一个个震惊世界的辉煌奇迹,中华民族也因此一步步地实现着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载春华秋实,我们在这七十年的岁月里,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探索,改革开放的发展,科技文卫的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更加日新月异,我们看到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圆梦工程在祖国的大地上铺展宏图,这一个个的圆梦工程编织起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的希望版图,编织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发展的时代,智能代替了人工,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和便捷高效。我们也随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到来,与大家一起携手共同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这美好的蜕变之下,令人感到最惊喜的变化还包括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因此,七十年来,我国政府在着力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坚持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院也紧跟着祖国的发展步伐,在时代的进程中日益壮大。还记得医院刚刚成立之初,各项医疗设备设施都很差,住院环境也不尽人意,面对艰苦恶劣的环境,第一批建立起医院的医生们没有喊一声苦和累。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至今天,我院的就医环境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医院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宽敞的门诊大厅,先进的医疗设备设施,从各处细节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用心关怀”的理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禁感慨新时代为我们带来的新发展和新动力,而我们也怀揣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和“千磨万击还坚韧”的信心勇敢前进。敢于担当、无私奉献是每一个医疗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入职以来,我看到了一批批医务工作者始终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始终立足于病人的需求,注重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升级发展,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对医疗事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他们以院为“家”,把病人当做自己的家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苏万物,悬壶济世救众生”。
特别是在神经内一科室这个温暖的集体中,有怀着孕也努力克服孕期的各种不适奋战在一线的女同事,还有很多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孩子常年分隔两地的同事和领导们,每当有任务时,他们也绝不推脱,甚至在节假日期间也一样,常常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检查。如果遇到突发情况,直到夜很深了才能回到家中,但是我们从未抱怨过一声苦和累,而是一如既往做好医疗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还记得有一次,多名病人病情危重,几乎是同时需要抢救。接到通知后,我们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病房,指挥和参与抢救,其中1名药酒中毒的患者送入病房时,大小便均已失禁,并且已经沾满全身。面对这一情况,我们没有犹豫,因为患者生命垂危,出现了呼吸减慢、心率失常的紧急情况,病人家属甚至已经绝望了,但是在紧要关头,我们没有放弃,仍然在与死神争分夺秒地赛跑。医生告诉一旁的护士:“不要放弃任何机会,继续胸外心脏按压”,就这样大家一直守在病人床旁,轮流做胸外心脏按压、电极除颤等,一直到次日凌晨2点半,我们看到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心跳,周围兴奋的呐喊声代替了护士和医生们所有的疲惫和疼痛,在一旁的病人女儿激动地抱着护士长说:“阿姨,真的谢谢你们!如果没有你们,我就没有爸爸了!”护士长笑了笑对小姑娘说:“不用谢,救死扶伤是医生和护士们的职责,我们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人的生命!”
是啊,正是这些感人的故事书写了医疗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正是这些温情才让医院变得更加有人情味。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自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我坚持以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理念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领导下达的各种指令,高标准执行到位,遵守职工道德,主动放弃休息的时间,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工作以来,我始终保持谦虚的学习习惯,面对工作中不懂的问题,我主动向身边的同事们或者前辈请教,绝不会抱着“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通过学习,让我懂得了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就诊品质,以实际行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履职尽责挑重担,青春建功新时代。今天,我们正值青春,不忘初心的医务工作者们在本职岗位上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完成每一项工作;以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迎接每一个挑战;以实际行动诠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发展理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迎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的集结号,我一定不忘自己的初心,以“务实、奉献、卓越、奋进”的精神为引领,立足自身岗位不断前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端正的态度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才智。
让信仰融入血脉
安静
信仰是对理想、信念所依托的价值系统的坚信和敬仰,它蕴涵着对未来的寄托、憧憬和向往。
我的信仰之基始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母亲是村里第一位女党员,入党时她才18岁,她是乡里的妇女主任,也是十里八村的名人。那时我小,不懂共产党员的含义,但从母亲的行为中我知道,她和普通的妇女不一样,她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办识字班,勤劳节俭,不怕吃苦,她有一手裁剪衣服的好手艺,常常免费给村里的大人小孩子做衣服,每天起早贪黑。那时我常不解地问起母亲,为什么总去帮助别人?她说“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为大家做事”,那时我觉得母亲真了不起,暗下决心长大后要成为像她那样的人。
父亲是我信仰考量和选择的点化人。父亲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学的政治老师,虽然政治课很枯燥,但他讲起课来栩栩如生,深受学生爱戴。那时,孩子们的作业很少,业余生活很单调,晚上吃完饭就无事可做,我们姊妹常把父亲围起来,听他讲历史,讲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夏明翰这些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故事,渐渐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些共产党员的豪言壮语深深地镌刻在我心里。那时候,提起中国共产党,便就想起映照着红旗的隆隆炮火,想起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振臂高歌,想起了潘冬子向往的红星、八角楼上点燃的灯火,想起了那首世代传唱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父亲讲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他们成了我心中崇拜和效仿的对象。在父亲由浅入深的革命道理中,我对共产主义有了初步认知,渐渐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真正含义,渐渐地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成长的路上,这种认识不断地提升并渐渐地内化为一种信念和力量。那时我立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读书的志向,初中二年级我向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20岁时,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中,慢慢接触到了很多关于共产主义的概念,特别是大学教育开设了《共产党宣言》、党史课程,我开始用理性来审视接受下来的信仰,主动接触一些关于共产主义的书籍,听党课,学习党章,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由接受变成自觉自愿,渐渐地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并外化为行为和习惯,渐渐地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真正理解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共产主义信仰有了成熟的认识和理性追求。四十几年的人生中,不管经历任何风浪,共产党员的信仰坚如磐石。
几十年来,共产主义信仰已经融入了我们家族的血脉,成为凝聚整个家族的核心力量,三代人中有13人成为共产党员,这是令人骄傲和动容的。如今,父母已过世,但他们一生追求的信仰在岁月的流逝中,沉淀下来,渐渐地融入到我的灵魂里,滋养了我的生命,支撑我走过人生60多年人生历程。我时刻牢记党员身份,自觉爱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多次被评为模范党员和先进党务工作者。13位共产党员,初心不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为民族复兴伟业添码加力。
培根说:“有伟大信仰的人,人生永远放着光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党员,一份力量。虽然我已经退休,但要牢记初心跟党走,做好信仰传承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微薄之力。要让共产主义信仰植入家族的基因,让后代成为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的一代人;让共产主义信仰融入家族血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让共产主义信仰催生出更芬芳的花朵,更灿烂的朝霞,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