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辉
有年冬天家里打“跑拉车子”,就是父亲找几位亲朋好友,早晨赶着马车出去,到江湾的河套地,用推刀或者镰刀,推、割、冰面上的蒲草、枯枝以及野地里的荒草,晚上回来就是满满登登的一大车柴草。东北的数九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起大早走,贪大黑回来,即使是地道的东北汉子也难以承受,所以这一天的早晚两顿饭,得琢磨让这些出苦大力的人吃好、吃饱。这可难为了妈妈和婶母,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家里没有好吃的东西。头天晚上奶奶亲自出马,借回一小盆面,结果还让猫给弄撒一地。妈妈和婶母吓得挪不动步,奶奶心疼、地弯下腰,将上面这层面一点一点刮下来,然后对两个儿媳妇说,明天你俩谁也不用起早,我自己来。
第二天鸡叫头遍,我被奶奶叫醒,迷迷瞪瞪中接过奶奶端来的小半碗食物,第一口就赶走了睡意,第二口满嘴生香,第三口沁入肺腑,好像奶奶将艰辛生活中仅有的一点甘甜,融入其中,让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后来才知道,奶奶做的是猫耳汤,因为白面不够,奶奶揉进了一些玉米面,加上少许肉末和粉头,搭配合理,格外清香可口。2000年我辞职下海,给人家打工,天南地北的飞,除了正常应酬之外,我还刻意寻找奶奶做的那小半碗令人回味无穷的猫耳汤。十年时间,除了西藏外,我跑过其他所有的省份,100多个城市,高级饭店的各种菜系,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我都曾尝试过,甚至特意告诉大厨食材和配料,但是非常遗憾,总觉得味道不对,似乎缺少点什么。一次去哈尔滨,顺道回到故乡,老房子还在,西屋做仓库,东屋供奉着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灵牌和遗像。我走进了东屋,我忍不住自己的泪水,尤其奶奶慈祥的目光始终在注视我,我轻轻地用袖口拂去上面的微尘,低声问候他老人家:奶奶你在那边还好吗?大孙子回来看你来了。
当我微微抬头,从后窗户就能看到,房后有一棵高大的杨树,是当年我和奶奶一起栽的,漫步过去,树干强劲而挺拔,枝叶繁茂,舒展有度,浓荫砸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条条渴望生命的希望之根,纵横交错,有的伸出很远很远,然后又不顾一切的一头扎到地下,长出数以千计的须根,牢牢地依偎母亲——大地的怀里,拼命的汲取营养和水分。高大的树枝似乎要刺破天空、每片叶子都排列有序,随风舒展开来,接纳太阳赐予的能量,连落日的余辉都能染红她的树梢。这棵60岁高龄的老杨树,抗风雨,斗严寒,博酷暑,依旧不败,傲立于天地之间,开枝散叶,郁郁葱葱,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别人做的猫耳汤,没有奶奶做的好吃。
作为长子长孙的我,亲眼目睹了奶奶后半生发挥的无限潜能,就像那棵老杨树一样,英勇顽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品格和精神。她脚步很小,却踏平生活中的坎坎坷坷,个子不高,却渡过日子中的急流险滩,身体赢弱,却支撑起家中的朗朗乾坤(爷爷常年不在家,家里的一切事情都是奶奶做主),当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大地的虔诚和对天空的信仰。所以在我心目中奶奶就是神。
回首往事,与其说当初我喝下去的是小半碗猫耳汤,不如说是奶奶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我的敬畏之心,味道自然不同。实际上很多人都经历过挫折和失败、艰辛和逆境,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释放自己的潜能,直面困难,走出逆境。但很多人不会使用自己,就像我不会使用时下很智能的产品一样,尽管每件产品都有祥尽的使用说明书。糟糕的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忘记了配备使用说明书,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自己,潜能没有发挥出来,所以需要困境的挤压,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就是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像放风筝,只有逆风而行,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当然,艰苦奋斗不意味着死撑硬抗,蹲下来是为了跳得更高,后退一步是为了跨得更远,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大智慧。
相信地球是转动的,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同一个位置,只要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会与人类的本性,趋利避害,离苦得乐,相向而行。感恩逆境,拥抱挫折,也许是一个哲学命题,但需要生活和生命给与解释。
不管怎样,我心中很惬意,10年来,我一直寻找的答案,原来就在我们家老宅子的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