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磨盘记忆

来源:绥化日报 2021-03-29 字体:

徐善军

  周末在马棚文化公园绿草如茵的地坪上,看到一排圆形磨盘铺设的通道,磨盘石呈淡黄褐色,一条条开凿的沟槽,如扇形错落有致,古朴浑厚,彰显沧桑的农耕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倏然间打开我封存多年关于磨盘的深邃记忆。

  磨盘是石头制作的,呈圆形,整个石磨盘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底层基座,高大约半米,有用“土脚”砌成土墩子,也有用木头作卯榫搭成框架。二层底盘就搁置在基座上面,底座材质有木头,也有用石刻制成。直径1.5米左右的圆形,也有方型,侧面有一槽口,便于收拾磨好的粮食。石磨有两个大小厚度一致,直径70公分左右的圆形磨盘组成,也有小型50公分左右的,下面的磨盘固定在底座上,上面的磨盘可以自由的转动。两个磨盘的中心有一个木质的楔子将其固定,让两个磨盘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上面的磨盘有一个喂粮食圆形小孔。两个磨盘的接触面雕刻着粗细均匀,宽窄一致的突起和凹槽,旋转时这些突起和凹槽相互摩擦,研磨出我需要的米、面、糁子。上面的磨盘侧面有两个小圆孔,起到穿插固定磨杆的作用,连接盘杆的是盘梁,盘梁为木质,天然成Y型或T型,一端插在盘梁的孔径中,一端用绳子系在房梁上,使盘梁保持水平状态。拐磨需要两人合作,磨盘处人一手握着盘梁,一手向磨孔里添加粮食,后面人握着横梁向前推拉,使磨盘匀速转动,粮食经过磨盘辗压从磨缝处潺潺流出,散落在底盘上。

  磨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吃饭家当,基本上家家户户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像锅碗一样的普遍,又像锅碗一样的重要。吃白面要用小麦经过磨盘多次碾压,才能出白面粉;现在我们吃的面粉像雪一样白,那时磨盘碾压的面粉,分头货,二货,还有三货的,一货比一货黑。当然黑面粉是大麦多次碾压的粉沬。大麦是加工糁子的主要原料。大米是水稻经过磨盘是出来的。

  在我的记忆中黄豆沬碾磨得最多,因为那时山芋渣子是三餐的主打军,所以基本上每天早晨都要拐一次磨。前一天晚上将干瘪黄豆放在水里浸泡成圆润润的,胖鼓鼓的。碾磨前到门前小河里淘洗干净,放在瓷盆里,带点水,用勺子将和着水的黄豆,舀往磨眼里装,随着磨盘转动黄白相间的豆渣从缝隙处围着磨盘流下来,像发泡剂一样沾在磨盘周围。

  小时候的磨担像玩具,父亲拐磨时会把我们放在磨担上,我们手所握着担绳,随着磨担的推拉,一仰一合之间,坐在上面像荡千秋,我们笑得可开心啦。长大一点,磨担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会帮着父亲一起推磨担,虽然人小跟不上磨担的步伐,但在一推一拉之间,我们逐步学会拐磨的方法和用力的技巧;后来父母亲在地里干活,做饭拐磨这些事情我们都能从容应对,包括后来出来打工从事各式工作,因少时劳动打好的基础,都能很快入手。我一直感谢贫穷,他像一把鞭子,不断地鞭策我,让我们学会做事,学会担当,学会做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人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牛耕人挖的农耕劳作逐渐被机械替代,人推手盘的磨粮经历也逐渐被机械加工厂替代,水稻、小麦倒到那个斗子里,大米白面就像变魔术般神奇的从下面小孔里不断流出。家里的磨盘渐渐搁置到墙角里,蒙上厚厚的尘埃,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人们的生活更便捷,需要什么直接到超市都能买到,磨盘彻底成为人们大脑中封尘的记忆。

  现在,磨盘作为一种农耕文化,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我不仅在马棚文化公园,在十里风光带的三乡馆中,在渔村的文化展示馆等,也看到各式磨盘,还有以前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用具,简陋中透着智慧,平凡中蕴含着伟大,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先辈们栉风沐雨,阅尽人间沧海桑田,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的美好时代和幸福生活。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