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黑土地的风情画 岁月中的醉美诗

来源:绥化日报 2021-10-25 字体:

黑土地的风情画岁月中的醉美诗

——读姚凤阁的微小说集《响鞭》有感

沈清良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在中国,你想真正了解这个社会,获得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就去看一看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就好像馆藏一样,那里有丰富的宝藏。现在它已经不出现在街头了,就像庙堂或者喝茶室一样,有闲时可以去坐一坐,静一静,慢慢品味它。”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总是多了一些回顾往昔的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在哪里?我在乡土文学作家姚凤阁的微小说集《响鞭》中找到了答案:乡愁是豆角花爬满了的栅栏,乡愁是村中的老树和田中的小路,乡愁是农家的袅袅炊烟,乡愁是潺潺流水的小河,乡愁是黑土地的风情画,乡愁是岁月中的醉美诗!

  不知从何时起,乡土已远离我们而去,正在变成一种遥远的记忆。不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们是从什么地方来,要到什么地方去。从黑土地走出来的作家姚凤阁,没有忘记故乡父老的期许,长期致力于黑土地的文学创作,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在乡土文学创作上一路高歌。他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在八十多篇微小说里,让我们看到了远去的乡风,丢失的民俗,逝去的乡情。乡愁,已成为他生活岁月中的永恒主题,一种激荡人心的精神家园,一种成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力量!

  生于黑土地,长期生活在乡村的姚凤阁,自幼受善讲故事的父亲影响,对黑土地一往情深。他虽然已离开乡村多年,但他漫步在岁月的阡陌上,回望来路,感恩着那些年年不忘的过往。一些欣喜,一些快乐,一些惆怅,一些感伤,都魂牵梦萦在心头,化成了乡村那年那月那时的春光无限,水墨秋韵。姚凤阁,一个大地之子,以火热的心,乡恋的笔,真情而细腻的文字,用微小说这个形式,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和生活,讲述了发生在黑土地上一个个风情万种、独具乡土特色的精彩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东北乡村生活的真实图景,找到了我们从哪里出发的根,也明白了要到哪里去!

  乡村生活的历史,从来都不缺乏百听不厌的故事。我感到,姚凤阁在这里,不只是写故事。《人字就两撇》,讲述了一个从小失去父母,是村里大娘教他怎样做人,并历尽千辛万苦,抚养其考上了大学的动人故事。故事哀婉曲折,感人肺腑,眼泪流在脸上,滴落在地上,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被选入《中小学生喜爱的百篇小说》之中。《响鞭》颇具感染力,说的是村里的放牛娃在得知城里来的小朋友要回去上学时,因没有准备好礼物相送,便站在牛背上甩出一连串的响鞭。这响鞭声声,赋予了人的灵性和真情,人性之花在开放。小说被《微型小说选刊》在首页转载,并入选《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走进了中小学重点阅读课堂。《欲望的折磨》,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12岁孩子的心路历程。在学校参加抢收麦子时,他分到了两根麻花,吃掉一根后,虽然没吃饱,但他要把剩下的一根带回去给妹妹吃。15里的乡路,没走多远,他又饿了。欲望终于吞掉了另外的一根麻花,显示出在饥饿面前人性的万般无奈,发人深省。另外,《追悼会照开不误》《赌性》《哭穷》《酒幌》《翻鱼》《吉祥鸟》《过早干枯的花》等,也都写出了黑土地上人们的苦乐与年华,奋斗与风流,艰辛与坎坷。我喜欢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喜欢那个时代的激情和纯净。是黑土地如歌如诗的风情,是这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文字,给我们的心灵烙上了一张惟美的时代画卷!

  悠悠岁月,姚凤阁痴心不改,不改的就是对黑土地的深情。他觉得家乡这片沃土最好,父老乡亲最亲。他笔下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大都有生活中的原型。他熟悉他们,热爱他们,心系他们,同他们一道喜怒哀乐,血脉相连,情深似海,他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翻看着一篇篇微小说,黑土地上那勤劳、真诚、朴实、憨厚、智慧、爽直、鲜活的人物群像跃然纸上,给乡土文学带来一股清风。《老乐》中的老乐叔,苦中作乐。铲地时敲着锄杠,边干活边唱,说是二人转吧,还有点东北大鼓的调,粗犷、火爆,串着垄沟,飘向蓝天,让人们在阵阵笑声中度过了那段难耐的岁月。《三嫂》中把一个农村妇女,为了瘫痪在床的丈夫和3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命运,在逆境中而不畏艰难的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好在坎坷的生活有了幸福的结果,令人为之动容。《老孙头的千米长堤》中的主人公个头不高,黑瘦的脸,尖尖的下颌,长着猴相,却有着一颗稀罕土地的火热心。他在河滩高处开垦土地种大豆,并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筑就了千米长堤,谱写了一曲愚公移山、战天斗地的赞歌。《屯西那片高粱地》《黑色的瀑布》《小鬼演“小鬼”》等,见证了主人公情感的坎坷、苦难和悲欢离合,读着读着眼睛里就有了湿润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人唏嘘不止。回望着这群在乡村历史上渐行渐远的身影,不禁感慨万端。

  姚凤阁的微小说,是乡村生活的写真,有泥土的气息,烟火的味道,尤其他的语言,生动而鲜活,有其特有的魅力,如托着露珠的鲜花绿叶。在《大脚嫂》中,姚凤阁用这样的语言描写着大脚嫂的亮相:“大脚嫂,老屯的人都这么叫她。身高马大,胖脸、胖手、胖脚。好趿拉着鞋走路,鞋后跟总是堆着,走路踏啦踏啦的,老远就知道是她。属穆桂英的,哪儿热闹,她就好在哪儿。声音喇叭一样,吵吵的,哈哈起来,满屯子是笑。”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在《秀的宽松》里,“秀办的鸭场在村外五里地的月牙泡。月牙泡也真美,每当月亮升上来的时候,一弯金色的月牙印进月亮泡里,波光荡漾,银粼粼的。岸边的芦苇摇晃着大穗穗,水草也融进乳白色的月光中。有小鱼小虾在水中打漂,有小鸟在岸边柳枝中低鸣。”有一种生活气息与文学并重的画面美;在《响鞭》里,少年李三站在牛背上要甩鞭子时,只见“远处是红通通的红柳,下面是碧绿绿的草甸。一朵云在半空,一动不动。”“云雀也停下了她美丽婉转的歌喉。风也轻轻,轻轻。好静,好静。”“牛仰起头,悠闲地甩尾。”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色彩美;《走出毛毛道》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我妈盯着通往庄稼深处的那条蛇盘绳绕的毛毛道,一脸辉煌。我不理解妈的心,在妈的背上又哭又闹,又踢又踹,我妈全然不觉。”“大了一些,我才知道妈的企盼。夕阳辉映的毛毛道上,妈凝眉处,多希望突然地蹦出我那爹来。他就是从这条道上走的,妈一次又一次地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真情美;另外,如“一抹残阳,在高粱上燃,在谷海豆浪上滚。”再如“姑姑说,那晚天很黑,很静,也很冷,冻得村里的狗都张不开口。”有一种生动形象的律动美。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姚凤阁,对家乡这片黑土地的思念与日俱增。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天上下着细雨,脸上流着泪水,那梦中的小村庄,我又回到这里……”他要再走向田野,听高粱拔节,看水稻扬花;来到篱芭小院,看豆花绽放,瓜果满园,笑满农家。故乡的一切,都让他如痴如醉,难以忘怀。他要用心血才情,用余生去回报父老乡亲!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