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一部开掘现实生活内核的作品

来源:绥化日报 2021-03-15 字体:

一部开掘现实生活内核的作品

——《透云观彩霞》微型小说集序

宋心海

  微型小说是最具灵性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极具弹性的小说作品,因此也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庆安作协主席段金林晚年小说创作的追求,其一百多篇微型小说分别发表在《北方文学》《鸭绿江》《中国铁路文艺》《北方名家》《黑龙江日报》等主流报刊,而且有多部微型小说被《小说选刊》转载,仅2020年就有《鱼霸自述》《听取民意》《拉锁事件》《别样的父爱》在《小说选刊》发表。微型小说的活力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结构。微型小说也是一种叙事艺术,既然这样总要结构一个故事。在逼仄的空间里,要自圆其说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能有繁衍的结构,不可有旁骛的叙述,这就必须简洁。爱因斯坦说:“尽可能的简单,却不能再行简化。”简洁而不是简化,这就是段金林极力追求的。他在每篇微型小说中构思前总是先透视现实生活的内核,然后再放大这种本质,浓缩成一个风趣独特的故事,这个看来是个偶然的事件,却是平淡生活的必然,反映的是现实真谛,凝聚的是生活本质,因此也会令人回味,发人深思。微型小说的魅力不在于短,短了不优雅,无新意、像清水一样清淡无味,照常得不到读者的青睐。因此他总是惜墨如金,在“削瘦“上下足功夫。每完成一篇微型小说,不急于发表,而是搁置十天半月,然后再拿出来修改,作一番“削”“删”,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毫不吝惜地删除,使作品精练起来,让事件自然而又强烈地流动出来。例如《门已打开》这篇微型小说,女主人公面对保守陈旧的社会现象,一直徘徊在江岸边,陷入了久久的深思,初稿有较长的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后来他把这些全部删掉,只用了一句描写:“黑沉沉的江涛包围了她,一股吞噬她的暗流涌进心间”。这种描写是情景交融,形心契合,既有艺术性,又很简练,使读者形象而又具体地感受到,保守是一种封闭的观念,像紧闭的门一样牢固,要改变必须冲破它,极具现实意义。

  生活是多彩的,现实是繁杂的,而微型小说只能截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以真切的生活质感,建立起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可追求高效的“奇思”,精致的“造影”。段金林总是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并从中抓取到现实生活的本质。对此,段金林的小说实现了,“在取材上,要戴上‘显微镜’,观察到生活的细微末节,有精细描写;在立意上要戴上‘望远镜’,要具有广阔的视野,有以小见到大的功效;在讲叙上要戴上‘透视镜’,透过来龙去脉的讲叙,透出现实生活的本质。”《鱼霸自述》这篇微型小说反映的是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按照惯常的写法要多侧面讲述黑恶势力的不齿行为,而作家却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少妇要求对鱼降价处理,急着回去奶孩子,鱼霸“上去一脚踢翻鱼盆,恶狠狠地说,价格是我定的,要降价连门都没有”。用的又是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让鱼霸自己跳出来,自暴自述说恶行,揭露恶人的内心世界,触摸这些人的灵魂。这样的叙述起到了“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传精神”的效果。

  段金林一直注重运用一种“内观”的角度,进行深入开掘,发现生活中被遮蔽的内核,寻找到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扣紧读者的情绪点和关注点。《拉锁事件》这篇微型小说就是如此。小说讲的故事是县城道路经常发生建了又拆、扒了又重建的事情,百姓称之谓道路上安“拉锁”。这种拉锁事件频繁发生,究竟根源在哪里呢?小说提出了矛盾焦点,自然引起读者兴趣,急欲寻找到答案。作家经过层层剥茧,终于揭出事件的内核,原来是建筑商同发包商串通一气,故意作弊。这种“猫腻”既是群众关注的痛点,也成为文学创作的热点,自然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难能可贵的是,段金林的现实题材小说,一般不作“正面强攻”,而是以独特的视角,从细部观望全局,发现微妙的东西,并用内敛隐蔽的创作方法,极力寻找到心灵的触点,聚焦深层的内核表达。《别样的父亲》写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老子对于子女的过失,惯常的做法都是隐藏庇护,但父亲葛光明对儿子养猪场大量使用瘦肉精的丑行,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进行了公开揭露,用一种别样的形式表现了深沉的爱,一再告诫儿子做人要诚实,诚实才是人生之本,才是阳光大道。这样的表述,这样的命题,都是以纤巧的细节镶嵌,写得别具一格,自成天地。

  微型小说虽然精短微小,但必须完整。段金林努力做到和谐统一,不分散零乱。既有起伏,又不分散;既有悬疑,又不拥簇;有头有尾有情节。《听以民意》这篇小说设置的悬疑是在听取民意中发生的错位,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听取民意,并作为政治站位提出来,但有些领导干部却仍旧走形式,搞猫腻,私下网罗合乎自己心意的“代表”,到会发表“意见”。这种民意指定走板跑调,实质是一种强奸民意,变形民意,并当作灵丹妙药一再使用。小说对此设置了玄机和悬疑,像切割钻石般地切出几个棱面,接着笔锋一转,临门一脚踢出结局,少开听取会,多到群众中间听。这种写法使主题更加鲜明,中心更加突出。

  段金林的微型小说一般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他对人物的描写多是写人物在特定时间内性格的一个侧面,用一个动作,甚至一句话,就让人物活生生地站立起来,颇具匠心。《一笔打车费》讲述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蹬三轮车老人拒收雇主多给车费的事,作者写道:“老者面容削瘦,干瘦得像只老鹰,伛偻的腰上挑着张结满皱纹的老脸,似乎像横七竖八的蜘蛛网”。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当雇主多给他钱时,他却“收住笑容,脸上的皱纹变成道道深沟,苦笑一声说,你太看不起我了,我虽然做的是卖苦力的生意,但巧挣得的钱一分也不要,我最怕的是别人瞧不起。”寥寥几笔就把老人的自尊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读者看到中国草根人物所表现出的闪光人性。这样的表述在他的小说中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每篇作品中。段金林的微型小说,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含蓄内敛。他采取“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创作方法,把立意迂回表达,让主题内敛其中。使作品显得更厚重和沉实,使生活更显得有光彩和温度。《年夜饺子》《风吹进门》都写了百姓的困苦和焦虑,而且都是奇异的突发事件,他把交臂而过瞬间发生的故事,写出了温柔和暖情,这种讲述,就在有限的事件中蕴藏着无限的意味,把字面底下的东西凸现出来,具有真正的微妙。微型小说应当写得精致而轻盈,像秤砣一样,东西小,却有分量;又像陨石一般,有速度,又有重力,能够一针见血,直抵人心。段金林的小说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