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松
初秋时节,受文友相邀,来到了天目山脚下一个叫茅草畈的农庄小居。这是我人生在度过了一个甲子之后难得的乐趣。和风中,我与文友游览了天目山风景区。天目山的幽静深邃、奇妙古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天目山的风景,挺拔险峻、秀美俊逸,以及浓郁的人文气息,给人留下了美好难忘的记忆。
天目山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临安区境内,浙皖两省交界处,其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由于雨后初晴,我们选择坐车上山。一路上有蜿蜒起伏的山脉陪伴,远远望去,像是一幅绵延不断的水墨丹青画,下半部分是墨绿色,上半部分朦朦胧胧罩在白色的雾气当中,山依恋着雾,雾缠绕着山,孰山孰雾,在烟雨蒙蒙中,已经缥缥缈缈融为一体无法分清,山与天好像还连在了一起,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那种恨不得马上下车的感觉真是许久不见了。我的心思还沉浸在松涛缠绕的盘山公路中,车已到了海拔1000米的地方。这里游人不多,让我们得以带着轻松闲散的心境穿过山门,踏上了迷雾中的仙境。只见山峦起伏,群峰奔涌,莽莽苍苍,郁郁葱葱。行云横过山腰,酷似一条巨龙忽隐忽现飞舞空际,气势磅礴,蔚为奇观。置身其中,犹如置身世外桃源,那清新的空气一尘不染,胜似琼浆玉液,不由得想大口地呼吸,将这和着微风的仙气以及富含负离子的空气一起吸入肺腑。这时候的我,不想做任何事情,只想在这种神秘空灵的山中,静静地呆着,远离世外的喧嚣,忘记尘世的烦恼,任微风荡涤自己的心灵……我在心醉神迷中享受着大自然这美好的一切。
走进山门之后,第一个呈现在眼前的宝刹就是座落在狮子岩东的开山老殿。开山老殿正式寺名叫狮子正宗禅寺,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仁宗皇帝御赐了匾额。狮子正宗禅寺建成后,天目佛事大盛,名僧辈出,僧侣上千,国内外一批又一批高僧前来参拜学习。这足以说明,狮子正宗禅寺的文化内涵是深厚的。不幸的是,在元末明初,先后两次毁于战火。清初禅源寺建成后,香火迁于山下,旧址则称开山老殿。抬眼向开山老殿的大门望去,叶浅予手书的“开山老殿”匾额仍然闪耀着佛光宝气,使开山老殿更加庄严肃穆。中堂两侧书写着“天目灵山端赖前人开拓,自然宝库全凭来者经营”的对联,意境高雅,耐人寻味,凸显出老殿的气势以及在世人心目中的位置。如果你虔诚地走近它,相信一定能听到从远古飘来的祖先们曾经朝拜的细雨和钟声。我伫立在金钱松下,想到前来礼佛的游人都涌向了禅源寺,很少有人来到这座佛家庄严宝地瞻拜。真应了那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其时,真佛的存在并不时时仰赖芸芸众生的顶礼膜拜,遗忘才是最好的保护。
深秋的天目山密林,凉风习习,太阳缓缓地升起,映照着开山老殿前面几株直冲云霄的参天大树——金钱松,它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树皮如金钱豹皮。其中北面这株,树龄有660年,树高达58米,差不多近20层楼高。据1983年测定高达56米,现在还在不断地往上长,人称“冲天树”。这是全国同类树种中最高的一株古树。在狮子岩东,开山老殿下方,悬崖峭壁处生长着野生银杏树,一株高大挺拔的古银杏树,相传已经生长了12000年以上,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是世界“银杏之祖”。堪称“银杏树王。”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其周围萌生出20余株幼树,一树成林,相互依偎,大者苍劲古朴,小者挺拔幽雅,树姿各异,且是子孙五代,被誉为“五世同堂”。我望着这飘飞的银杏叶和饱经苍桑的古银杏树,顿生出“慕古树之久长,叹人生之须臾”的感慨!
令人销魂的是,在开山老殿旁边,有一株高大的柳杉,早在宋代即称为“千秋树”,被乾隆皇帝親封命名为“大树王”,它树龄2000多年,根径达两米以上,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像一尊古老的石像。据说在上世纪30年代因有人误传大树王有灵气,它的树皮能包治百病,于是,被人刨去树皮而死亡,但至今仍铁骨铮铮,躯干仍然屹立不倒,更令人惊奇的是近期在树干上又长出来一枝新枝,在人们的期待中复活,或者说它从未死去。而在“大树王”右上方的一株柳杉,已被公认为天目山新的“大树王”,也叫冠军树。
不远处,倒挂莲花峰景区的峰顶有一个亭子,在亭子旁边有一株长在悬崖石头缝里的小松树,长的虽小,但已经有500多年了。它独自屹立在腾空而起的悬崖陡壁上,枝干前伸,苍劲有力。
一路走来,古树不计其数。如野生古银杏,人称活化石;如天目铁目、天目木姜子、天目紫基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如国内最高的金钱松,人称“冲天树”,单株高58米,40米以上的比比皆是;如大柳杉群落,胸径1米以上的近400株,最大的一株胸径233厘米。银杏、柳杉、金钱松为天目山古老森林的“三绝”。此外,香果树、夏蜡梅、领春木、连香树、鹅掌楸、天目木兰、羊角槭、罗汉松、朝鲜落叶松、银鹊树、青钱柳、枫树、天目琼花等。这些古树,不管长得是什么形状,不管它有多高或多矮,也不管它树龄长短,都是在傲然挺立,楚楚动人,着实让人折服和倾倒,这就是天目山的魅力所在。
沿着下山的路行走约一个小时,便来到一座闻名遐迩的佛教寺院禅源寺,这个掩映在青山绿林中的寺庙,是我国第五大佛教名山。禅源寺历代高僧辈出,明洪熙元年(1425年)智奥和尚首次剃度弟子,成为佛教活动场所。经过几代禅寺经营,初具规模,却于明末被兵火毁灭。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琳国师重兴道场。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赐“禅源寺”匾额悬于天王殿。当时香火极盛,后光绪皇帝赐“福佑潜城”额悬于寺中。
抗日战争期间,天目山曾为浙西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一九三八年二月浙江省第一区专员公署迁入禅源寺。一九三九年一月浙西行署也迁入禅源寺,同年七月《浙西日报》和《民族日报》相继创刊,中共浙西省委浙西特委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入天目山,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特别是一九三九年三月,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天目山禅源寺,分析抗战形势,指明抗日的光明前途,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士气。周恩来此行,对于浙江党的工作,对于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禅源寺成为抗日救亡的基地。被日寇视作眼中钉。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五日,日寇七架飞机轮番轰炸禅源寺,整座寺院化为灰烬,禅源寺由此趋于荒落。2001年禅源寺重建并举行了开光盛典。自此,禅源寺佛教重兴,香火又盛,庄严恢宏道风纯正的临济中兴祖庭,韦驮-菩萨应化道场日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秀色可餐,我终于陶醉了。天目山,你山秀,木古,泉清,石奇。我沉思、幻想、低吟……待我再来游玩时,天目山,您会认识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