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辩下的历史与人性拷问
——李林报告文学《梦碎东北》谈片
刘福申
优秀的报告文学,无一不是与社会、与时代发展、与人类的命运密切相关,同时作为时代晴雨表和文学轻骑兵的特殊文体,在题材、内容、事件、样式、结构、语言、观念等各方面,都有其感性与理性独特的书写。
报告文学创作,主要有两大指向。一是指向历史,重在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记述;一是指向现实,重在对新近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的鼓与呼。李林的报告文学《梦碎东北》,是关于日本开拓团在我国东北所犯的滔天罪行以及战败后在逃难中对自己同胞和中国人民灭绝人性的戕害。作品主题重大,意义深远。作品真实的反映了日本开拓团在中国东北侵略与掠夺的生活与历史,以及中国百姓的生活现状。作者从5名志愿者砸日本开拓团死亡者墓碑写起,以翔实的数字,雄辩的事实,印证了中国人民的爱憎情感,描写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史。尤其是溃逃、兽性、开拓、大善、苦恋、警惕等章节,日本开拓团的疯狂掠夺,日暮途穷后的垂死挣扎,中国人民的善良之举——风雨育孤等,写的绘声绘色,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李林结合了社会调查、口述实录、访谈等不同的体裁,在具体写作中既有叙述与说明,也有议论与抒情,不拘一格,凝聚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也以其质朴、真切打动了读者。对陌生经验的讲述,对常识的打破等方式,表达了文本应具备的风骨。
自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大好河山。所到之处,烧杀抢夺,奸淫掳掠,三光政策,人体解剖,强征慰安妇,掠夺中国劳工和资源,细菌战,毒气战,无恶不作,为所欲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万亿美元。
正是这一让中国人无法忘记的历史,燃起了作家胸中的正义之火。作家采访了近百位战争的亲历者和幸存者,用事实和数据以及众多的人物,丰富了文本的厚度。
报告文学需要提供给读者丰富、新鲜的信息和内容。《梦碎东北》为读者揭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追问,烛照与洞察人性的善恶,给人们以警示和警醒。这位有着敏锐触角的报告文学作家,紧紧地抓住了这个题材,经过艰辛采访,不惜心血与工力,倾尽才华和智慧,写出了这样一部带着体温、情感热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体现了一位有良知的报告文学作家自觉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
李林从“砸碑”从这个热点切入,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开阔而豁亮的艺术空间和思想空间。在《梦碎东北》中,我们看到了日本侵略者末日后的疯狂,同时也映照出了中国的抗日斗争史。从这个层面上说,中国故事,不但要讲述中国的人与事、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更要展示中国文化,展现中国人民博大胸怀,表现中国精神与气魄。李林是一位激情内敛、富于思想的报告文学作家。在《梦碎东北》中,处处都能窥见作者思想的光芒。这是一种冷静而深邃的思考,更是一种理性而诚意的书写。
诚如列宁所言:忘记过去,就是背叛。
中国人爱好和平,但和平不是简单的好心与善良。
一个不懂得仇恨的民族是悲哀的。
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将无法避免流血的命运。
《梦碎东北》富于哲学思辨的色彩,这与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密不可分。作家的艺术感觉敏锐、到位。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李林始终保有着自己鲜明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在描述开拓团溃逃时,在讲述中国人民抚养日本遗孤时,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审视的眼光,对人道主义进行了歌颂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