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庆安县关工委 段金林
刚刚进入五月,天就下了一场夜雨。早晨起来隔窗望去,只见那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飘飘洒洒、缠缠绵绵地俏俏地落下来,像在烟雨摇曳中的多情少女,那般的步履轻盈,那般的委婉含蓄。当我走到院落时,顿觉有种痒酥酥又甜丝丝的轻佛之感。从心底升起一股惬意和舒畅。我猛然意识到,端午节来临了。
思绪像这夏里的雨野草疯狂地长起来,一下子激活了封存在记忆深处的往事,生动而鲜明地在眼前开始晃动,依稀的景象逐渐变得清晰,似乎暗室里渐显的底片脱颖而出。全都是对端午节的回溯和追念,一景一幕都是对心灵的倾听。
庄户人家十分看重端午节,重视程度不压于过大年。记的小时候,端午节到来的前一天,母亲就忙作成一团,早早起来在门庭插上鲜嫩的柳枝,挂上火红的灯笼,然后开始清洗芦苇叶子,再把红枣涂上一层蜂蜜。把这一切做妥当了,端过早已淘好的糯米,开始包粽子。母亲包粽子的手很轻巧,先把芦叶打成半圆形握在手里,又拿两颗红枣居中放在芦叶上。最后掏上两小勺糯米均匀地摊在芦叶上,双手一合,再一转,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包成了。只用了两个时辰就够一锅。我看到那些粽子在锅里飞来游去,像河里的小鱼一那般热闹。
母亲看到这景象,脸上涌起一片红润,上边的皱纹全开了,就像盛开的红牡丹花。母亲盖上锅盖,忙里偷闲,轻声吟唱起民谣:“五月五,过端午,点艾叶,挂柳条,香草荷包五彩绳;吃粽子,赛龙舟,合家欢,乐悠悠,一年到头不再愁。”那歌声虽不动听,但听起来却悦耳。
我静静地坐在锅旁,痴痴地看着那腾腾冒着热气的蒸锅,顿觉有股香气扑鼻而来。我迫不急待地问母亲:“这得等多长时间,才能开锅呀?”
母亲瞅了我一眼,才说:“得吃顿饭的功夫。”
“哎呀!得等这么长时间。”我有些无奈地说。等待的时间好漫长呀,就像等一个耄耋老人蹒跚地行走在路上,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终于等到了开锅,顿时一股清香弥漫了整个房间。母亲捞出的第一只粽子,还没等放到盆里,我就伸手去拿。母亲急忙伸手拦住我,嗔怪地说:“你个馋猫,不能先吃,等上完供才能吃。”
我迷惑地问:“供谁呀?”
母亲说:“供奉大诗人屈原,他是一个爱国的大好人。这端午节就是为纪念他才设立的。”我又不解了:“咱供奉的都是这神那仙,为啥要敬一个诗人呀。”
母亲迟疑半天,也没说个因由,我看她也是说不清。道不明,便不再追问。但这也成为我一个巨大的心结,直到我上学以后,才弄清端午节的来龙去脉。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皇帝的后代,也是一个杰出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不满楚王的腐败,以人民疾苦为念,以国家富强为任,一生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诗篇,开创了中国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为“风骚”,“一代风骚”就是由此而来。屈原也就成为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源头,其诗作也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他的一部部诗作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与日月同辉,而流光溢彩。当楚国面临灭亡的时刻,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两岸人民满怀着极大的悲痛,乘着数艘快艇,追赶他的尸首,这才有了“赛龙舟”之说。人们怕鱼虾吞吃屈原尸首,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又唯恐鱼虾抢夺食物,这才用竹筒、芦叶包裹起来,成为后人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对于屈原的以身殉国,人们既悲痛又怀念,历代文人墨客写下大量的诗作怀念他。“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尸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就是众多诗作中的一首。
人们怀念屈原,把他殉国之日定为“端午节”。以一个文人设立节日,在中国众多节日中唯此一举,而且穿越两千年的历史烟云历久弥新,长存不衰,像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中国悠久的文明历程。正因为屈原深厚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以及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巨大贡献,人们才对他“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投入无尽的崇敬和缅怀。
人们敬仰屈原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这就是逢年过节,出嫁的姑娘都要在婆家过节,唯独端午节这天出嫁的姑娘要携夫带子回到娘家过节。我们家祖孙四代,最热闹的也当属端午节这天,嫁出的姑娘坐轿乘车纷纷聚集到娘家,老少一起欢聚一堂,吃粽子、赏河灯、乘龙舟,尽情享受这快乐的时光。奶奶把她的小外孙紧紧拥在怀里,亲了又亲,吻了又吻,饱蘸着深情,蕴藏着厚意,把一颗涂了红色的鸡蛋,递给她的外孙,满脸都是甜甜的微笑。母亲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把积攒一年的好东西统统拿出来,变着花样给家人做了七碟子八碗,吃饱喝足了直打嗝,还逼着多吃几口,恨不得把好吃的东西都塞到儿女的肚子里,母亲坐在一旁嗤嗤地笑。我望着母亲那满头的银丝,那满脸的风霜,激动的泪水在眼圈里直打转转。
后来,我远离了故乡,进入了城市,但我忘不了家乡那个端午节。深居城市的烦恼和浮躁,更让我追溯和怀念那个沉睡汩罗的老人,他寂寞吗,他悲伤吗?我想他不会,看到有这么多人在怀念他,在追忆他,一定会开怀大笑。因为他强国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绚丽而辉煌的现实,他不会再有一丝愁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