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生
时间过得真快,绥化小城刚刚摆脱了疫情的阴霾,眨眼间外面已是青翠欲滴的景象,不知不觉间,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近几年,国家把端午节列入了法定假日,目的就是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纪念屈原,宏扬他的爱国情怀,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把火热的爱国思想薪火相传。
端午节是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由于各地的传统习俗不同,庆祝节日的方式也不同。在我的家乡——绥化,有着吃粽子、鸡蛋和踏青的习俗。佳节渐近,闲暇时与媳妇逛了大润发超市,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在最显要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各种口味的粽子,有甜的、有咸的、有肉馅的、还有蛋黄馅的,制作典雅、精巧,花色品种繁多,就是系粽子的线也是五颜六色的,加工成不同的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媳妇选了几种口味的粽子放进了购物车里,望着这些垂涎欲滴的粽子,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我是土生土长工人家庭长大的孩子,印象中,八、九岁过节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丰富的物资,但是妈妈还是想着各种办法,让这个节日充实起来,让“应景”的食物更具体一些。那时我家包的粽子没有最基础的白江米与大枣馅的,而是家乡最常见的大黄米与云豆馅,当时不是没有白江米与大枣,是因为他们的价格贵,妈妈舍不得买,而大黄米与云豆馅的粽子相对便宜,也能“应景”,每个家人再配上两个煮鸡蛋,这就是印象中端午节的美食了。
可是就在那个记忆深处的端午节前夕,妈妈把准备过节买的10个鸡蛋拿了回来,每人两个鸡蛋,这是我在心里分的,姐姐两个,妹妹两个,还个我自己两个,剩下的就是爸爸妈妈的了。看到鸡蛋,我突然有“病”了,“病”的还不轻,既不发烧,也不咳嗽,就是嗓子痛,痛的都吃不下饭。爸爸看到我“病”的这么厉害,紧张的让我张开嘴,啊!啊!嘴里念叨着,这扁桃体也没发炎啊。还是母子连心,细心的妈妈用“偏方”治好了我的“病”。妈妈用小勺俗语叫“羹匙”把豆油磕进锅里,每次做菜,只用一“羹匙”的油,这次偏方妈妈说要用两“羹匙”效果才好。等油烧开后,把一个鸡蛋打进锅里,煎好后,不放盐,盛出来放到碗里,让我趁热吃下,这样啊,能“烫”嗓子,“病“就能好的快。说来也真奇怪,这个“偏方”真有效,每天两次,我连吃了四天,这“病”就彻底好了。到了端午节这一天,早晨我和妹妹手里各自拿着一个鸡蛋,第一次吃着白江米与大枣馅的粽子,那是真香啊,可是现在想起来,有一点点酸楚的味道,那时是没有品尝出来的。
妈妈离开我已经10年了,“偏方”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以后一直没有用过,但在清贫的时侯,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爱却时时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想啥呢,快装东西啊!钱我都付完了,也没买啥啊,就几个粽子咋又花一百多呢,媳妇自言自语着,催促着、念道着,在超市的地下车库,我开车拉着媳妇往家的方向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