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国特约记者于洋本报记者廉红
9月2日上午,记者在肇东市文联翻阅一幅幅国画作品,只见长空、荒野、林木、草甸、碱蓬、苇塘、村舍、篱笆……那种黑土地特有的博大苍凉、深邃神秘的意境展现在眼前,抹不开的浓浓乡情跃然纸上,诉不尽的悠悠乡愁散发在精心勾勒的笔画间。肇东国画群体的画家们以深情的笔触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描绘出对寒地黑土家园的真挚情怀和深深的眷恋。
肇东是全国“国画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肇东国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赢得众多荣誉,已成为标志性地域文化品牌。肇东因此多次被省政府、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黑龙江省优秀创作群体”。1993年,被文化部授予“国画艺术之乡”。2003年,肇东国画被指定为建设龙江文化大省精品之一。
我国画坛上活跃着许多的肇东籍著名画家,于志学以其特有的原创性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冷逸之美”的冰雪美,为千百年来无人问津的北国大自然冰雪找到了一个新的表现手法,填补了中国画历史空白,成为冰雪画派创始人,他的冰雪画让人们淡忘了肆虐漫舞的飞雪、严峻无情的酷寒带给人们心理的负向思维定势,他找回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律动。他多次回家乡举办画展、传道授业。今年1月份,于志学先生回家乡,举办了“肇东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习近平治国理政用典金句——于志学书画作品展”,取得强烈社会反响,肇东书画爱好者不但为于志学先生的精湛技艺叹服,更被他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
风起于青萍之末。上个世纪80年代初,肇东文化馆成立国画创作小组,发展业余创作人员100余人。1987年5月,《肇东国画展》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共展出了31名作者的100幅作品,标志着肇东国画从民间走上了高端艺术舞台。1988年12月,肇东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县级国画院——肇东国画院,标志着肇东国画创作者从“画匠”成为“画家”,松散的个体有了团队支撑,加入肇东国画院的人员,成为了有编制、有工资、有福利的事业单位职工。肇东国画院引领肇东国画走上了发展壮大的快车道,以宋站镇绿都书画院、西园区书画院为代表的乡村和社区画院,以及个体画院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培养出了一大批国画创作人才。
目前,肇东的画家群体中有中国美协会员18人、黑龙江省美协会员55人、专业国画创作人员及骨干作者200余人,形成了高级、中级、初级三个档次,从机关干部、工人、农民、教师、学生、社会青年,国画创作队伍来自各行各业的老、中、青、少年中,创作力旺盛,活力无限。这支队伍扎根乡土、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大到长空、原野、森林,小到一村一舍、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都是他们描绘的对象,创作出了诸多紧跟时代、独具特色的国画作品。
中国美协会员、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郑生意对家乡黑土地上野卉飘香、鸟语花放、碱蓬舒展的原始生态情有独钟,山乡雪野更是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的画笔下是北方田园山冈的《夏荫》《秋草吟》《冬之韵》《荒原之恋》,他用画笔讴歌北方大野幽深丰茂至真至纯的自然之美。他几十次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画展,屡次在全国和省的美术展中获大奖,2009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画家”,业界评价他的作品“吃透中国传统工笔画技艺的基础上,有个人独到的创新和突破”,艺术传略收入《世界美术家传》等几十部辞书。
肇东国画行业每个创作团队之间比学赶帮超,在竞争中提高,百家争鸣,百家齐放。据不完全统计,肇东国画作品累计参加文化部、文联、美协等举办的大型画展及国际画展100多次,入选获奖作品达900多幅。其中,入京展出5次,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数十次。在展出的作品中,有20余幅作品在国际大展中获奖,有200余幅作品在国家级画展中获奖,有300余幅作品在省、市画展中获奖。
辉煌的成就起源于丰厚的创作土壤。贺敬之同志曾为肇东国画题词:“生活中有真美,群众中有真才”。一语道出了肇东国画雄厚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肇东全市93万人口,其中就有1万多人喜爱国画。中国画大师黄胄的评价:“肇东国画就是肇东人民的生活画。”
肇东国画与时代同行,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展现真善美,赢得多方赞誉,深受各界欢迎。众多专业书画经纪人主动为肇东国画的创作与市场搭起了桥梁纽带,肇东国画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市场高度认可。据不完全统计,1000余幅肇东国画作品被专业机构及个人收藏。在书画市场,肇东国画作品也很受欢迎,价格看涨,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非常可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谈到对肇东国画的发展考量,作为绥化市美协主席、肇东市工笔画研究院院长郑生意说,我们欣喜地看到,以刘正波、徐洪青、李会敏等为代表的肇东国画创作新人队伍已经崭露头角,不断成长成熟,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培养后备力量,继续开拓创新,绘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新画卷,让肈东国画在全国立于不败之地,向世界展示黑土地的魅力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