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天放村的红色记忆

来源:绥化日报 2019-07-09 字体:

特约记者李磊

  “太爷,这个房子是给谁住的啊?”“孩子,这是为了纪念抗日爱国将领于天放在这战斗过而建的。”7月3日,在绥棱县上集镇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内,73岁的村民伞江贵领着重孙子,从馆内第一幅图开始,一幅幅地深情讲述着属于这里的独家记忆。

  天放村,位于绥棱县上集镇北4.5公里处,伪满时期这里称向阳村,当时这里地广人稀,是一片茫茫林海雪原。1942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任命于天放为军政特派员,接替金策指挥第三路军留在国内的抗联部队,同时组织开展地方群众工作。小分队在于天放带领下,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活动,让日寇恨之入骨。当时悬赏抓住于天放每人赏伪币5000元及若干布匹等。由于日伪军的不断讨伐、围剿,于天放小分队的给养极其困难。每获得一粒粮食,都要付出战士的生命和鲜血。为战胜困难、坚持斗争,于天放决定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救国会组织,并依靠人民群众解决给养问题。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是抗联在天放村战斗时艰苦条件的真实写照。于天放小分队在抗战活动中,与这里的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血肉联系。张禄、修富海等村民竭尽全力支持抗联,为他们运送物资,传递情报。”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讲解员田诚舒在一处仿制的抗联密营场景旁介绍。

  在天放村秘密发展抗日组织不久,于天放结识了宋万金屯(今天放村七组)的老师王明德。在于天放的介绍下,王明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人一起带领小分队秘密发展抗日组织、保卫国家。

  然而,于天放小分队在宋万金屯的活动已被敌人发觉。1944年12月19日,于天放在宋万金屯小学校被日伪军抓捕入狱。1945年7月11日夜,于天放打死日本看守成功越狱,当时轰动了整个伪满洲国。于天放越狱一个多月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解放后,于天放先后历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47年,为纪念抗联战士于天放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向阳村改名为天放村。

  岁月流转,浩气长存!为铭记英雄事迹,弘扬革命精神。2013年,天放村在各方支持下投资150万元建设了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和抗日斗争纪念碑,现已成为绥棱县红色旅游的重要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近万名党员干部及各地游客到此参观,接受红色教育。天放村也被全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了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天放村是革命老区村,红色文化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村委会主任伞亚斌如是说。

  留在天放村的红色记忆,是这里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新时期加快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天放村总投资120万元的新腾飞种鹅孵化厂内,7月份新一批次3万只鹅雏正在孵化。这里每年3月到7月可孵化20余批次超过50万只鹅雏,年纯收入在100万元。“我们俩口子在这儿打3个月短工,能赚个1万多元钱儿,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贫困户郭凤林高兴地说。

  近年来,天放村除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开辟了苗圃园区,培育丁香、金叶榆等绿化用花卉、乔灌木20万株,累计为全村节省绿化资金40万元。并通过异地开发、劳务输出等多种手段促农增收,使老区村焕发出了新活力。截至2018年底,天放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0元,成为了绥棱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今后还将扩大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深挖东北抗联资源,探索绿色产业、红色旅游协同发展之路。”天放村党总支书记王艳秋对村里今后的发展信心满满。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