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希龙特约记者马明超本报记者陈骁
5月21日,细雨连绵,记者走进海伦市前进镇同心村,推开村委会的大门,一股饭菜的香气便扑面而来。以前的贫困户,现在的脱贫之星王宪忠,正在村委会的灶台前忙乎着午饭。
看到记者的到来,王宪忠立即放下锅铲向记者走来,“记者同志,向你报喜,我现在是咱村里的保洁员,我成功脱贫啦!”
王宪忠,因患有脑梗,在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记者曾来到他家对他进行过采访,当时的王宪忠精神状态不是很好,虽然有扶贫政策的支持,早年丧偶让他觉得生活没有动力,不知道怎么才能让生活好起来。为此,驻村工作队的队长杨志明没少找他聊天谈心,在一次次深入沟通后,得知他的住房一直是王宪忠一块心病,经多方沟通后,通过危房改造政策,在2017年,将他的住房维修加固,这样不但去除了王宪忠的一块心病,也让他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房屋改造后,王宪忠改变了懒惰和依靠政府的思想,主动申请养殖大鹅,工作队和村委会为他送去了30只鹅雏,当年就为他带来了2000多元的增收。
去年,王宪忠又在自己的小园里种植了黏玉米,种子和肥都是工作队和村里免费发放的,秋后曲佳敏鲜食玉米合作社统一收购,又为他增收了近4000元。
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的共同帮助下,王宪忠种玉米,养鹅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速路。村里看他身体基本恢复,为了给他脱贫再添助力,又为他提供了村里的公益岗位,王宪忠当上了保洁员,为了感激村里对他的帮扶,他干脆就搬到了村委会住,在打扫卫生的同时,义务为村里打更、做饭。
看到记者的到来,王宪忠显得格外高兴,抓着记者的手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去年,参加了小菜园种植、大额养殖、代资入股了小农场、享受到了金融小额贷款分红,还参加了公益岗位当了保洁员,享受到了光伏产业红利,增收了13000多元。
在采访结束归程中,记者又收到王宪忠发来的短信:“记者同志,忘了告诉你,村里马上又要建造水井房,等水井房建成便让我当看护员,每年我又能增收4000元,好日子这次真的来了。”看着王宪忠发来的短信,记者相信,脱贫之后,王宪忠离小康也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