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元宵节俗称灯节,每到这一天夜里,千盏红灯挂门庭,万条彩屏当空飘,那璀璨辉煌的场景,过了好长时间,都令人难忘。小时候过元宵节的情景更是记忆犹新,盼望着有一只红灯笼提拎在手。不过那时候的红灯笼不是买的,而是自己做的。
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农村比较穷,要买一盏红灯笼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家里买不起,我们就自己制作。约好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从高梁杆捆里,挑些直溜的,扎成灯笼框,再买些廉价透明红纸糊上,一个彤红彤红的灯笼就做成了。然后安上一个提把,再放上一根蜡烛,拿到街头巷尾显摆炫耀,不到半夜不回家,几乎玩得“颠馅”。
在我们那个屯子,临到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成了小作坊,不管是穷还是富的,都不买灯笼,而是自己扎灯笼。每逢小年一过,各家各户都备足秸秆和竹篾,购置麻绳和细铁丝,开始热热闹闹扎灯笼,一家几代人共同动手,有的刮竹篾子,有的扎灯笼框子,有的糊彩纸,虽然扎得灯笼有点笨拙,但扎灯笼的情景,真叫有味儿。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小孩子已经不满足只扎那些手提灯笼,而是开始扎吊灯、转灯、闪灯等五花八门的灯笼。在过元宵节的前几天,早早在院子竖根直立的杆子,然后在杆顶上绑上松树枝,再糊上各式彩花,或插上小红旗,有的还剪制了纸鹤、纸鸽,用细铁丝支起来,做成一种展翅欲飞的样子,弄得鲜鲜艳艳,张张扬扬,很是好看。
扎灯笼、挂灯笼,看起来是为热闹,实际上图的却是吉祥。因此人们给灯笼起了许多悦耳动听的名字。什么富贵吉祥灯、迎春送福灯,什么双龙望月灯、富娃报富灯。还有什么如意灯、平安灯、彩屏灯,仪态万千,各式各样,高高的、亮亮的、红红的,大有“火树千村绝,银花万户春”的景象。
在我们那个小村涌现了许多扎灯的精妙高手,程忠友便是其中一个。他那时只有十四五岁,他制作的转灯奇妙独特,真是绝透了。转灯分为里外两层,外边是灯笼的框架,里边是能转动的圆筒。在圆筒上划分出几个格子,分别画上最经典的人物形象,自然多是三国里的关老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还有隋唐演义里的秦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多了些当代英雄模范人物,在圆筒的底座上放置蜡烛,点燃蜡烛以后,圆筒就借着热力开始转动,那些生动图画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又一幕展现出来,栩栩如生,让人浮想联翩,煞是好看。
程忠友为吸引更多的人到他家看转灯,他还在院子里举办了灯迷竞赛,制作了十几个小灯笼,每个灯笼下都挂着一条写着迷语的红字条,谁要是猜对了,那盏小红灯就归谁。这自然吸引了村民和孩子,天天院子里人头攒动,几乎爆满。前年我回过一趟老家,见八十多岁的程大爷仍在制作红灯笼,举办红灯展览,让我禁不住一阵激动。
元宵节观灯赏灯在故乡已成为一种传统风俗。人们手提红灯,走走停停,频频仰头欣赏那些绚丽多彩的灯笼。如果谁家挂出一个别具一格的灯笼,人们都会驻足观看,禁不住啧啧称赞一番,户主听了那番高兴劲就不用提啦。
现在的灯笼越发多彩多样,什么霓红灯、电子灯、五彩灯,应有尽有。但人们还是忘不了那些扎制的红灯笼,特别是对元宵节红灯笼带来的悠悠深情更是挥之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