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贯彻高质量发展战略安排
吴瀛洲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扭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明确了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科学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龙江高质量振兴发展的行动指南。推动龙江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还要运用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国内与国际等相互联系中,统筹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
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新征程上,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就是解决如何实现更好发展、更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它要求发展更加注重全面性,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提出来的。可以说,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问题,是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而发展理念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东北地区和黑龙江全面振兴的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为黑龙江指明了高质量发展之路、可持续振兴之路。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农业强省、工业强省建设步伐,使高质量发展成为龙江发展的显著特征。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加强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以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带动经济增长。
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我省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遵循,坚定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子。要协调推进思路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多层次全方位创新,为振兴发展激发新活力、塑造新动能、拓展新空间。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的倍增放大效应,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产业规模,打造数字经济、生物经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智能农机等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政治站位,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以绿色龙江建设为引领,促进良好生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冰雪经济高地。要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自觉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集聚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面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稳”是有战略定力的稳,绝不是裹足不前、不思进取;“进”也不是冲动蛮干、急于求成,而是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既巩固稳中向好良好态势,也应对稳中有变复杂形势,主动作为、主动保稳、主动求进。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是主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标。没有发展、没有进,就不会真正实现稳。“稳”与“进”是辩证统一、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做到重点突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尊重规律、守正创新。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战略定位,胸怀“国之大者”,站位全局谋划龙江,在建好建强“三个基地、一个屏障、一个高地”中体现担当作为,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积极履职尽责,在坚定不移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推动振兴发展,真正成为国家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要掌握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教给的辩证方法,坚持系统地、历史地、辩证地、战略地审视省情、分析问题、抢抓机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锻长板和补短板相结合、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不断完善思路、制定措施、推动工作,持续转化优势、挖掘潜能、释放活力,形成推动振兴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提升农村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
邢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要深刻领悟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乡村建设的功能定位,统筹谋划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早日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
深刻领悟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产生活条件,是既要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又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农村现代生产条件,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到2035年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我国乡村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指明了新时代我国乡村现代化的方向。
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应包含生活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乡土风貌和公共安全等多个维度。总体来讲,农村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展现的是农业兴旺发达、产业配套功能完备、村民生活富足、农村环境优美、公共设施便利的现代化生产生活图景。
准确把握乡村建设的功能定位
我省作为粮食主产区,要准确把握乡村建设的功能定位,要以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为中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为落脚点,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要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强富民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改善提升垦区、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实施“百村精品、千村示范、万村创建”行动,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
统筹谋划乡村振兴战略
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统筹安排乡村建设项目,以促进农业大发展、维护生态安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制定乡村建设专业规划,按照经济区位、地理区位、不同积温带、粮食核心产区和非核心产区等分别制定相关的乡村规划。乡村规划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要符合农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求,做到超远谋划、超前规划、久久为功。
要加大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让人才带动科技进步、人才推动管理升级、人才拓展数字技术应用范围,用乡村建设项目吸引人才回乡建设。推进合村并居、合村并镇的设计和实施,按照全局规划设立不同阶段目标,并按照规划长期推进。利用合村并居、合村并镇后释放的土地来推进乡村建设,利用闲置宅基地提升土地使用价值,增加集体经济创收能力,增加乡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发挥垦区的带动作用和组织优势,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垦地合作,促进乡村建设。
协同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产业和生态振兴是一个相互促进和制约的有机体,需要人才、组织和文化等软实力的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应以乡村建设为契机,同时加强乡村治理、乡村文明的共同繁荣。应增加集体经济对农业生产建设扶持项目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加大集体经济对生产建设项目和资金的决定权,加大乡村建设成效的社会满意度评价和资金监督机制。应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效性,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产出比,增加农业生产服务业的配套和扶持力度、增加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体系以及技术的投入。
应放宽乡村生活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的硬性规定,完善乡村生活建设项目的公开、公议制度,让村民共同参与乡村生活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促进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健康发展
王炳春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强调:“引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并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健康发展”。民营经济一直是我省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家始终是我省发展的宝贵财富,应采取有力举措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拓展民营经济发展领域
切实落实民营资本投资的优惠政策,保持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开展驻省央企、地方国有企业与省内民营企业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合作。降低民营经济的准入门槛。逐渐消除所有制差异,放宽民营企业经营范围、经营领域,放宽注册资本,放宽经营场地等要求,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实施细则,详细制定民间资本可以进入的领域、如何进入和退出、如何管理、各项权利和收益分配的相关细则。实行公平公正的投资政策。在充分竞争领域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本作用,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允许民营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以及文化产业等领域。
加大财政资金和政府采购扶持
根据财力状况设立科技风险投资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财政贴息等专项资金,在使用上适当向民营企业倾斜,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和市场开发等。建立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实现资金从申请、分配、拨付到使用的全过程同步监督。加大政府采购政策扶持。制定和出台具有可操作性和约束性的政府首购制度、订购制度等,界定政府采购范围。对政府采购模式、程序进行调整和规范,加大政府采购的管理力度,建立广泛的、严密的监督机制。
调整相关税收政策
切实落实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促进民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改革和完善所得税政策。统一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按照重新界定后的中小企业标准,规范所得税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条款。对新办中小企业设立所得税优惠期限,鼓励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制定针对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着重体现产业导向,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型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企业、自主创新为主的新型企业等。优化对民营经济的税收服务。及时为民营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发票购买等涉税事务,建立“一站式办公”的服务体系。
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针对民营企业开发新产品。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服务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积极拓展民营企业融资租赁渠道,民营企业可以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租赁到企业急需的设备,达到融资目的。加大信贷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专营信贷机构的作用,扩大各金融服务网点的覆盖面,大力支持建设专门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简化信贷申请、审批的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鼓励研发各种适合民营企业的金融产品,鼓励产品创新,允许民营企业用房产、土地使用权、有效证券和无形资产作抵押取得贷款。适当放松对民营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互助性担保为辅助、商业性担保积极参与,能有效控制、分散和化解风险的多元担保体系。积极推进银行、社会、企业等共同出资建立担保基金等来壮大担保公司实力。
完善民营经济的权益保障
提供稳定的制度预期。完善规范民营经济的法律,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的自我监督机制,通过“一站式”办公,减少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审批步骤和各种收费名目,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项目审批和管理制度。将涉及民营企业的执法内容、执法程序、执法标准、投诉方式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引领民营企业敢创业、敢投资、敢置业、敢经营和有恒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培育新动能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邹庆国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我省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提供了重要遵循。
近日,我省出台《黑龙江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我省要坚持生态优势、绿色发展,促进良好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大力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赋能产业、富民产业和幸福产业,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指出:“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冰雪是我省的宝贵财富,也是我省发展旅游产业的最大优势。围绕建设全国首选冰雪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我省要着力打造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先行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区、后冬奥国际冰雪合作示范区,创建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区和冰雪经济高地,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做优冰雪旅游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结合资源禀赋、优势特点量身打造龙江冰雪旅游品牌。着力扩大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太阳岛雪雕博览会、亚布力滑雪节等冰雪节庆活动的影响力,延伸冰雪产业链,带动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注重培育新的冰雪品牌,做大做强新的冰雪项目。
办好冰雪体育赛事。冰雪体育赛事对旅游业具有显著带动作用。要办好国际冬泳邀请赛、冰雪马拉松、雪地足球、冰雪汽车拉力赛等冬季户外体育运动,推动体育赛事和旅游活动一体策划、一体开展,打造具有龙江特色的品牌冰雪体育赛事。
打造冰雪文化旅游新业态。冰雪运动、冰雪节庆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积极拓展冰雪+民俗、冰雪+文化、冰雪+美食等冰雪旅游新业态。发展冰雪博物馆、冰雪大马戏、冰雪非遗展演等新型冰雪文化项目。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亚布力、雪乡、林海雪原等冰雪旅游特色IP为核心,培育冰雪影视、动漫、文创等,打造国际冰雪时尚创意名城。
做强冰雪装备产业。积极引入高端冰雪装备制造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冰雪装备骨干企业,推动哈尔滨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产业园、齐齐哈尔冰雪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培育轻重装备结合、研发制造服务兼顾的冰雪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打造哈尔滨智能高新冰雪装备器材研发制造核心区。
推进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指出:“守护好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我省生态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发挥森林氧吧、温泉冷泉、湿地绿肺等自然优势,推进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推动“旅游+医疗”“旅游+康养”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
打造森林旅游康养产业。依托我省森林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观光、避暑休闲、康养运动、名优中草药种植,培育森林旅游产业新优势。大力发展林下产业,释放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推进漠河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伊春上甘岭溪水康养小镇、伊春西岭森林医养度假基地等建设。做大做强寒地龙药产业,支持伊春、大兴安岭打造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
发展冷泉温泉旅游康养产业。我省温泉资源丰富,“世界三大冷泉”之一的五大连池冷泉资源独特,是我省要重点打造的旅游康养项目。同时依托哈尔滨、大庆等寒地温泉资源,打造沐浴养生、商务会议、餐饮住宿等多元业态,全力构建“泉养”品牌。建设杜尔伯特—林甸—齐齐哈尔温泉度假产业集聚带和五大连池冷矿泉度假产业集聚区,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国际矿泉康养胜地。
发展湿地、江河旅游康养产业。将我省湿地、江河等生态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开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特色旅游,丰富旅游康养新业态。松花江沿线拥有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湿地与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相伴相依,要利用好这一特点,培育打造城市旅游康养产业,实现“出则繁华,入则自然”。以镜泊湖、兴凯湖为核心,依托其周边多个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打造全国避暑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构建边境旅游发展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指出:“积极发展边境旅游,更好地促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充分发挥我省边境线长、边境口岸多、边境风光独特等优势,推进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繁荣发展,开通旅游绿色通道,丰富边境旅游、中俄跨境旅游产品,构建边境旅游发展新模式。
我省边境地区民族风情丰富,如赫哲族独特的渔猎文化,鄂温克和鄂伦春民族的狩猎文化、兽皮文化、桦皮文化等。繁荣发展边境旅游产业,要设计能体现边境、历史、民族文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培育发展边境观光、特色餐饮、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产品和土特产品加工销售等边境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办好中俄文化大集、中俄冰雕雪雕大赛等活动,让更多游客亲身感受中俄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华夏东极之旅、神州北极之旅等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建设,打造“醉美龙江331边防路”旅游廊道。高标准打造黑瞎子岛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将黑瞎子岛打造成生态旅游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