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猛犸象诗刊

洗练与劲健,冲淡与清奇

来源:绥化晚报 2023-02-17 字体:

——解析张大勇诗歌

  李犁
 

  张大勇,江苏阜宁人。写作多年,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青年作家》《北京文学》《雨花》《绿风》《诗选刊》和《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学报》等,其中20余篇(首)被《文艺报》《作家文摘》《报刊文摘》《中国剪报》《中学生文摘》《考试》和《读者美文精品选》《中国年度诗选》《江苏文学50年·诗歌卷》《2008年中国随笔精品选》《繁星散文精品选》《散文百家十年选萃》转载与收选,并入选中国里下河经典诗歌。出版作品集《乡葵》《遐迩布拉格》《月亮邮局》《白云怎么红了脸》《金沙湖:江淮乐土》等6部;获文学作品奖若干。江苏文学院第四期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诗歌、散文)优秀学员,江苏省阜宁县文联副主席兼作家协会主席。
 

       张大勇的诗是凝固的闪电,经过了激烈的燃烧、冲刺、怒放后呈现出静穆、瓷实、深沉、朴素的品质,更主要的是冷峻的外表裹着热流,那是一种能量,让知会它的人思接云外,心生灵悟。他的诗就是压制成芯片的镭,体积虽小,却储藏着无限的爆破力。用《文心雕龙》里刘勰的话概括就是:“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譬如这首《山峰》:“连绵。锯齿状/锯断外面的世界/一条条的陡峭/耷拉地挂成/一道道的血痕//苍天俯下身来/填充锯齿/霞光如血/蔚蓝纹丝不动”。

  诗人在远眺:蔚蓝的天空下,苍山如黛,霞光如血。但这又不是简单的白描,每一句都像往里填炸药,而且一句比一句狠。让代表三种颜色的天、山、霞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凝重、肃然,那“纹丝不动”的感觉,仿佛就是雷霆时刻要炸响前的沉寂。文字虽少,但尽显山的静默,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渲染和笼罩。整首诗就是一枚外表冷静,却内含高危的炮弹。

  显然张大勇在追求微言大意,但他不是简单的触景生“思”——从格物中抽出具体的意义,让诗有思想的力度。他是在对客体的长久凝视中,将即刻产生的全部感觉赋予给眼前的景物,这些景物就成了他心思的宿主。并根据自己的经验重新给这些景物编排程序,客观物象就成了主观意象,并容纳了他对世界的所有看法。包括有所感却无以言的真切感、幻觉和潜意识。就像这首《山峰》如锯齿,锯断(其实就是隔绝)外面的世界,以及那被霞光染红的陡峭被他的感觉变形为耷拉着的道道血痕……它预示了一种距离,包括万物和人与人之间对立又互融的关系,以及静中有迫近的险,险中又生长期待和希望,并循环往复着。因此山峰有了暗喻,成为他情感和思想的符号。从中可见他对这个世界的疏远又亲近以及悲悯、孤独和深爱。这是他呈现给世界的心,诗也成了不只单一地表现具体指向的道和理,而是一个不固定却让人反复思忖和拷问的哲学命题。

  从写作上说,这首《山峰》是拓境,就是把原来的景况拓宽、拓大、拓远。张大勇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感受感觉将眼中之境虚化,将实的变虚、变重影,即影影绰绰,是山又似我,诗的意蕴扑朔迷离,指向也更多重。冷漠僵硬的客观之物变得有情有心有灵了,从而诗有了创造力和更开阔的境界。这样的思维方式涵盖了其他的诗,甚至成为他写作的一种规则和方法论。比如这首《暴雨》:“情绪一坏/就不阳光/就不会碧空万里//满世界地找恨/雷闪的炮击/蚂蚁成了难民/一枚枚树叶碧绿的眼睛/流着痉挛的泪水//河水泛滥/杂物沉浮/叠瓦与矮檐下/老家的面孔漫漶”。

  其实写的就是暴雨之后的狼藉景象。但因为加进了个人的观感和情绪,尤其是关怀和慈悲心肠,这些物象活了。它们一个个像委屈的孩子,噙着泪水向诗人示意自己无缘无故遭了一场浩劫。诗人一边像大人说着孩童的话,让这些物象有了人的音容和气息,一边为用诗为这些受迫害的景物写着诉状。语气中含有同情和小小的艾怨,诗有了神情。这就是灵境,以人的性灵灵化僵死的客观之物,使其活灵活现又有了可见可感的性情。

  这首诗与前面那首《山峰》一样,都是外冷内沸。但这首《暴雨》更平易,表达连贯像连发,让一排排近景叠现。而《山峰》像点射,每一发如炮弹,中间有停顿,说明作者琢磨了一下,加进了思想的重力。《暴雨》则更情绪化,没有特意去思景象的深意,意象与隐喻都跟着奔泻的情感自动展开,从冰山一角到全部裸现。

  看来,张大勇是个善感的诗人,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将感情刮蹭起火,这也说明他有话要说,内心就像堆满了等待燃烧的汽油,只是在等待一个点燃的契机。这就不是简单的触景生情,而是诗人借眼前的景物将潜伏在内心的风暴倾诉出来。就像这组《大地之上与之大》就是通过亲历的一些小事,透视出大地深邃而宏大的回声。那都是憋在他内心很久的情愫,包括他全部的生命经验和积淀成型的思考。具体就如他自己所言:“愉悦与疼痛,包浆与裂纹,静谧与震响”,那是大地压在他心上引起的反响。他要找到一个点,把这种感觉表达的既唯美弧晕,又要有人性光泽。简言之就是诗与思、文本与心灵的完美融汇。也就是让美感笼罩人,让思想撬动心灵,向上成为仰望,向下成为力量。他的诗因而兼顾了感性与理性,或者说以抒情入境,以沉思出境。比如这首《河水》:“让河水变污变黑的是一些人/希望河水清澈的是一些人/他们是两类人/河水进退两难/仍用伟岸将一些人的指点/带向远方//让河水变污变黑的是一些人/希望河水清澈的是一些人/他们是一种人/河水泾渭分明/他用浑浊将这些人的倒影/埋葬”。

  清新抒情的核心结构是深思和辨别,河水永远奔流是不变的,想把河水弄混和澄清的人也没变,但思考的角度变了,诗的所指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事物的正反面。第一段是正看,河水把变污者与变清者视为两类人,并为此“进退两难”;后一段是向背面看,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两类人的想法不论利与弊,对河流来说都是无效的,都是一类,因为河流的使命是义无反顾地向前,犹如大江东去,浪淘尽所有高尚与卑鄙的指手画脚者。河流成了隐喻,诗也有了是与非。理性是成诗的机制,也是诗的意旨。但它寓示的哲思并非依赖苦思冥想的推理,而是顿悟,是智性直觉像激光,瞬间穿进并照亮了事物最关键的隐秘处。这理性显然被诗化,有了审美性和灵性。诗与思之间没有裂痕,像盐溶于水,用古人的话就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用黑格尔的话总结就是“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示”。

  同样模板的还有这首《不要怕》:“不要怕,灯熄了/还有星星,星星黯了/还有萤火,萤火没有了/还有磷火,磷火也是一条命/更何况千古的月亮/依然年轻//不要怕,闪电断了/还有雷声,雷声哑了/还有雨水,雨水没了/还有泥泞,泥泞也是一条径/更何况晴朗/依然普照人间的头顶//不要怕,失去了热闹/风吹散了浮云/还有安静,安静也是一种赢”。

  仍然是排比和复沓,仍然是在布道,但它不枯燥。这得益于唇齿间绽放出来的声音和语调,它入心动心并轻易将人带入此刻的语境。那种哄儿童或爱人式的轻柔亲切的口吻,是一种修辞,立体生动,制造了氛围和气场。加之这些能看见和听到的意象:星星、萤火,闪电、雨水,还有动态的灯熄了、雷声哑了,等等,让人有种身临其境,被笼罩了的感觉,从而起到了安抚人心的效果。诗有了以喧闹表现宁静,以温柔表现韧性,以细小表现真识,用爱怜和真情说破人生大哲的意味。这就是柔境,也就是老子的秘密武器,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展示的是以柔克刚、水滴石穿的美学魅力。

  所有这些让张大勇的诗有了阴柔之美,包括他写的事物也偏爱雨、雪,飘飞的银杏叶、静夜中的村落。诗轻、柔、淡、静,像月光,而且是水中之月。对,他的许多诗就是水做的,或者是水里的灯火,清晰又隔着透明的波浪,亦真亦幻,有着摇曳美。当然诗中也有力量,但都罩上一层梦境和棉花的“纤维和绒毛”。这说明他是一个怀揣善念和感恩,易于被感动,又常常沉湎于遐想的诗人,就像喜欢唱歌的人每次都把尾音抻长,无边的有点怅惘的遐想就是他诗的余韵,让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种绵长的韵味,具体体现在他对往事总是念念不忘,而且诗中大多意象都源自他的童年记忆,还有老家的种种人和物,那都是哺育他生命的乳汁,经过情感和时间的冲刷,形成了他的潜意识,构成了他的写作原型和方向。让他不论写什么,都本能地从这里发轫,又归还于此。比如这首《静夜》:“老家的夜/安静来得过早/过大,让人有点不知所措/灯光,疏离/稀弱/好像被夜色与安静欺负似的//我敲着木门/村庄用广阔与狗吠/放大突然而至的兴奋”。

  先说其中一句有创造力的比喻,就是把家乡疏离又稀弱的灯光喻成“像被夜色与安静欺负了似的”,这是出人意料又前所未有的金句,不仅精准而生动,而且有神态,让整首诗都活了。这样的比喻肯定跟他早年乡村生活经验有关。而且在诗的结尾他敲响木门,引起狗吠的涛声,这就是以动衬静,狗叫得越嘹亮,村庄寂静得越深越广阔——不论他写的是现在的目见,还是记忆,都是他原始生活背景在辐射,是休眠的潜意识突然曝光。而他视为心中圣地的安静和素朴,其内核是真和净,这是他热爱的品质,也是他诗歌要抵达的境界。尤其在当下,真诚和纯净是多么奢侈又激动人心的品格。大勇坚持并以此作为为诗为人的方向,就是一种拨乱反正,他的诗也从污浊与嘈杂的写作现场跃出来,成为一片美而动人的皎洁。诗像黑白老照片,有了感怀的现实主义和朴素的浪漫色彩。

  如果找两个审美品格来映现张大勇的诗,那就是洗练与劲健,冲淡与清奇。前者是力量,体现了作者的锻造力和思想力;后者是美感,在怀旧的路上,他以淡泊洁净之心去触动人性的光辉,诗的境界也随之如司空图所言:“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如黎明前明净的月光,像初秋清爽的气息。我视这些为张大勇的诗品和人品,是他诗歌中的光,让他的写作有了净化和完善心灵的意义和价值。

 

  李犁,本名李玉生,辽宁抚顺出生。出版多本诗集、文学评论集、诗人研究集;其中诗论集《烹诗》获第三届刘章诗歌奖,另有诗歌与评论获若干奖项。辽宁新诗学会副会长,《深圳诗歌》执行主编,《猛犸象诗刊》特约主编。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