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文:全能型“庄稼医生”
特约记者刘峰本报记者陈驹
北林区,六河九岸,寒地黑土,土肥水美。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上,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连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0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北林区320多万亩耕地上,到处都留下他辛勤耕耘的足迹,为北林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粮食高产示范典型做出了一个农技推广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李连文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农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农业丰收计划奖一等奖1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0项,绥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201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传经送宝“零距离”
作为农技人员,李连文深知,要想农业科技知识让农民入心入脑,就要用自己一身汗、“两腿泥”向他们传播农业科技的正能量。
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业收入,最大潜力在科技,根本办法在科技。为了实现粮丰民富,李连文带领团队学习和探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努力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农科队伍;他率先垂范,走进田间地头讲解先进农科技术,把脉耕地,诊断苗情,亲自操作,规范管理,真正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田间学校是农业部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农民培训方式,在实施中李连文发现按照固有的模式去搞,时效性不强、针对性不强、应用性不强,于是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田间学校的新形式。2016年,他根据作物、地域、农民的需求结合当前生产中存在问题设计课程内容,在双河镇向阳村开办了一个极具个性化的田间学校,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示范田里“种”科技
科技示范的力量是巨大的。近年来,北林区加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以科技示范为突破口,先后建设了水田主产区乡镇7个千亩科技示范园区和绥西、绥东两个玉米、大豆科技园区。在7个千亩水田科技示范园区,李连文认真研究分析当地实有情况和地貌、气候、气象的基础上,制定了配套技术,查找出水稻育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了把示范园里的成功经验推广普及到大田和更多农民手中,李连文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通过园区示范和典型引带,加速推进了水稻生产技术全面提升,也为发展水稻产业树立了样板。
在绥西、绥东两个玉米、大豆科技园区里,李连文带领团队,运用现代农业管理理念,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导,把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深耕、秸秆还田、科学防治病虫害的先进技术组装配套,采用“统一良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耕作模式、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测墒灌溉、统一机械化收获”等“六统一”形式,规范种植,科学管理,并全区推广。到2019年,北林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已经达到全覆盖,为标准粮田建设、粮食高产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辐射面积达130万亩。
“庄稼医生”保丰收
作为全能的农业技术人员,李连文不但注重农作物的科学栽培管理,同时还把病虫草鼠害的防治,作为农技推广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被群众称为“庄稼医生”。
多年来,李连文始终坚持做好农业预警预报工作,病虫害多发季节,他与科技人员一道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踏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保证群众的利益免受损失。
每年7月中旬后北林区降雨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稻容易发生稻瘟病,给全区水稻安全生产和农民的增收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每逢这个季节,李连文都带领北林区植保站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及时掌握田间动态,把预防稻瘟病纳入重要日程,示范指导农民科学防治水稻稻瘟病,及时通过移动短信平台、微信群等向农民及时发布稻瘟病预测预报。统防统治时期,为了保证飞机飞行安全和防治效果,他全天在停机坪指挥协调飞机航化,截至2018年,北林区稻瘟病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50万亩,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2018年8月由于前期雨水较大,二代黏虫卵孵化成幼虫后,进入了危害阶段。灾情就是命令,李连文和同事们立即深入田间普查虫情。当时正值三伏天,气温30多度,而且田内高密度的幼虫到处都是,李连文全然不顾,带头钻进了玉米地,人进去没有5分钟,汗水浸透衣服,虫子、虫浆挂得满身,经过连续一周的奋战,全区玉米、水稻没有一块因虫灾造成绝产,挽回的损失不可估量。
近年来,李连文共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42项次;创造性地完成了20余项试验、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发展,为粮食产量连续增长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