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昌盛村里话昌盛

来源:绥化日报 2019-07-16 字体:

昌盛村里话昌盛

特约记者于洋本报记者廉红

  7月8日,迎着夏日清爽的风,记者一行来到肇东市昌五镇昌盛村。

  远远望去,万顷碧野之中,红墙蓝瓦的民居,绿柳百花掩映的黄漆木质长廊,白色路面十字相连……如同绿锦上一幅精致的刺绣。走进村子,村道上繁花似锦,阵阵芳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微风中,柳丝飘荡荷塘,木质长廊上亭台倒影波光粼粼,正是“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好一派田园风光。

  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在长廊里纳凉,聊起村子的变化,感慨万端:“几十年前,村里全是破土房,一所砖房都没有,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了一面青砖房,现在是一步登天啊!”

  拨通村委会干部的电话,伴随着欢快的“好日子”歌声彩玲,昌盛村的介绍娓娓道来:肇东市昌五镇昌盛村,龙江大地上的美丽乡村,这里黑油油平坦的土地敞开热情的胸怀,沃野千里涌动着新时代的风采……

  昌盛村位于肇东市昌五镇东北部,距镇中心4公里。下辖4个自然屯,耕地面积9950亩,农户588户、人口1908人,现有党员40人。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上万元。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5%。昌盛社区是全省“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绥化市级文明村,2017年昌盛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2018年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今年51岁的村委会会计谢会智生在昌盛,长在昌盛,他说,记得小时候,村名叫胜利村,改革开放时改村名为昌盛,寄托了百姓对未来的美好希翼。发展是硬道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代代昌盛人接续奋斗,昌盛村由贫穷落后走向昌盛。

  2014年,在外成功创业的赵书礼怀着回报家乡、建设家乡、致富乡亲的心愿回到昌盛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他带领村民集中精力专注发展宜居、宜业、宜游产业,让昌盛村名副其实。

  按照“反弹琵琶做活三产、接二连一融合循环、联大靠强外向拓展”思路,实施倒挂发展,推进三产融合。由村集体领办、7名党员和10户村民股份出资500万元,建设了占地1068.8亩的农业观光采摘园。以福泰兴酒业有限公司为牵动,在村里建设肇东市总商会酒业协会营销平台和“第一车间”,按“市场价格保底、浮动0.1元收购”的联结机制,村民订单种植专品质玉米、高粱5000亩,户均增收3000元。还建设了精准扶贫大棚200栋,扶持贫困户脱贫增收。

  在昌盛村,只见垃圾分类箱安装在固定地点,村民对如何分门别类了熟于心,分装自如,人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昌盛村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入手,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全面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全村环境卫生全覆盖作业、网格化管理、常态化运行,让乡村绿起来。通过确定机制形成制度,对全村辖区细化分解建立网格,对村无人居住道路两侧、无人管辖的公共卫生死角,由村集体负责,对各户实行门前三包,根据网格划分,每屯配备1名卫生保洁员。村民每户都要求签订保洁承诺书和《村规民约》,规范村民习惯,杜绝乱丢乱扔的不良风气,做到“户分类、屯保洁、村收集处理”,确保垃圾每日清扫,日产日清。

  傍晚,村民们走出家门,不约而同来到幸福大舞台,或看文艺演出、或自娱自乐跳广场舞扭大秧歌,而“德善大讲堂”活动深深吸引了村民们聆听,使传统美德、价值观念,寓教于戏,潜移默化,让村民自觉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守望相助、热爱家乡,为脱贫攻坚、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

  在抓好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同时,昌盛村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命名村街村路24条,农户住宅单双号编列。围绕24个主副硬化街路,修缮砖墙,安装铁艺围栏、路灯,修建公共花坛,栽植绿化树。投资400万元建设占地7000平方米“幸福大院”一处,80户贫弱户集中入住,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每年的金秋时节,村农民文化艺术节成为百姓的盛会和周边市县村的欢乐嘉年华。按“‘两委’搭台、企业唱戏、振兴文化、发展经济”的思路,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推介农业旅游产品,展示美丽乡村风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期9天的艺术节炒热了乡村旅游。去年艺术节期间,每天到昌盛村参观旅游的人数都达3000人次以上,仅食材消费量就达20余万斤,100多位村民为文化艺术节提供服务,获得劳务收入。8户农民办起了“农家乐”,接待住宿游客200多人(次)。本村及附近村屯的应季果蔬随采随销,收入喜人。到昌盛去品味丰收、亲近田园、赏花望景,“看演出、品美食、喝小酒”成为周边县、市、区城市居民的又一个短线旅游选择。

  家乡的昌盛吸引久别的人“燕归来”。90后大学生肖智杰毕业以后一直都在哈尔滨工作,家乡的变化像磁石一样吸引了驿动的心。“现在村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又有很多鼓励创业的政策,家人也特别支持我回来。”

  今年,肖智杰和母亲潘淑范一起承包了16个大棚,种的香瓜和西瓜,通过互联网、微信等营销,收入比在哈尔滨打工收入高多了,重要的是和家人在一起,心情安然而幸福。

  赵书礼说,绥化市委提出打造“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的发展目标,我们积极打造全村农业生态公园,发展地域特色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文化链,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结束采访,赵书礼说,反映村委会带领村民励精图治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纪实的电视剧《赵昌盛》即将在本村开拍,拍摄成功开播后有望成为昌盛村扩大对外影响力、增强游客吸引力、让昌盛村走向昌盛的良好时机。

  昌盛村村民崔双兴农闲的时候来大棚工作,每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她爱人在村子里的一个企业上班,月薪和她差不多。同时家里还有近40亩地,每年也能带来2万元的收入。“我们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现在我们村干净又美丽,希望将来能越来越好。”崔双兴说。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