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欣
我老家有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的习俗,从我记事起,几十年始终未改变。老人说:咱老百姓求的就是个平安。
记得我小时候,过了腊月二十,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拆洗被褥,搬箱摞柜,进行小年祭灶的前奏——“扫尘”。
腊月二十三那天,奶奶会给每个人分工:我和小姑负责掸扫尘灰和蜘蛛网,叔叔负责登高擦玻璃和电风扇,妈妈和二姑负责烧水洗衣洗被褥,三个弟弟根据往年的惯例,不负担任何工作。大家领了任务,说笑着各自忙碌起来。近中午时,屋内窗明几净,焕然一新,院内各色衣服和床单被罩在风中起舞。
午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嗑瓜子聊家常,奶奶熬糖瓜儿,供晚上祭灶用。
天快黑的时候,爷爷戴上老花眼镜,把从集市上“请”来的灶神像捧出,再把奶奶自制的糖瓜儿和专供灶王爷上天禀奏的“奏折”拿出,由爷爷在“奏折”上填写全家人的姓名和家中的牛、猪等家禽。那奏折是黄裱纸木板印刷的,一般三到五折,封面上是灶王爷夫妻的神像,像的两旁是一副永久不变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其余的就是“居家行善,恭俭廉孝,好话多言”之类的字句。
小年祭灶当天,爷爷是很忙碌的,他总是在写完自家的灶王爷“奏折”之后,被好多不识字的邻居相继请去代写祭灶的“奏折”。每次,我基本上跟爷爷同去,因为爷爷每帮一家写完,人家总会拿出糖瓜儿或米花糖给我,所以只要有人来家请爷爷,我就会屁颠屁颠地跟在爷爷后面,名义上是帮爷爷拿笔墨,实质上还是肚里的馋虫作祟。
爷爷去世后,祭灶仪式都由奶奶来做。等奶奶和妈妈把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就让叔叔和弟弟们在大门外燃放鞭炮,祭灶仪式就开始了。
神情庄重的奶奶走到灶台前,在红烛上点燃一炷檀香,对着已经被厨烟薰染了一年早已蜡黄的旧灶王爷神像,叩三个头后,轻轻地撕下,放在竹篾筛里,又在原神像位置上用浆糊贴好“请”来的新灶王爷像,再把叔叔填好的“奏折”放在袅绕着香烟的神像前,闭目低诵,口中念念有词。我问奶奶念叨什么,奶奶告诉我说: “是家人居家行善,厉行节俭,请灶王爷上天美言,保佑家人来年安康吉祥……”
跪拜完毕,奶奶起身,端着那个竹篾筛,从厨房经堂屋,出正门,绕主宅一圈,边走边撒着大碗里的高粱秸秆和五谷杂粮,口中念叨着“恭请灶王爷一路平安,好话多奏”等话语。然后再从正门回到堂屋,回到厨房,此时,大碗中的高粱秸秆和五谷杂粮已经撒完,而筛中那张旧的灶王爷神像与新的“奏折”却依然在筛中。奶奶走到灶口前点燃灶火,把筛中这两件“圣物”放进火膛焚烧,好让灶王爷脚踩青烟,去天堂奏事述职,为全家人美言祈福。
对于小年祭灶,在我等年纪的人眼里,仍然是一项重要而神圣的仪式,有着一种在新的一年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的寓意。
而今,大多数人对于祭灶习俗的疏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有更多的人对于祭灶这一习俗的淡化,是因为现在有灶台的家庭越来越少,而在厨房里张贴灶王爷年画的家庭更是罕见;同时,灶王爷的传说对于人们而言,已经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有的只是一种对民俗与传统的保留。传统民俗虽淡犹存,但是祭灶与过“小年”作为一项传统的民俗,对于中国的老百姓而言,仍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祭完灶后,年味就更浓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