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姜红伟《大学生诗歌家谱》陈爱中
常读新诗,尤其是近两年多有精力注目于龙江诗歌。因此,听说龙江诗人姜红伟,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低调而往往又有惊人之作,是我的印象。
相对于其他的文学形式,诗歌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出其不意的内容和形式,所谓陌生化的表述。诗歌如此,孕育诗歌的诗人必然也是如此。姜红伟有两件事应该是足以让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史感到惊讶和震惊的。一件就是在遥远的边地创办的“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上世纪80年代作为现代民族文化记忆中极其特殊的时段,诗歌多领风骚。随着新世纪以来怀旧潮的涌现,这个年代成为“知青文化”、“海外飘泊文化”甚至是高校院所的“学院文化”集中抒发情感的时域。可以说,“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的创建既应和时代的需求,同时又以史学家和收藏家的眼光,以对诗歌的虔诚之心,完成了诗歌界颇为振奋的事情。故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林雪说:“诗人姜红伟多年偏安东北一方热土,心系华夏诗歌之脉。举个人绵薄之力,筑群体磅礴之势,使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得以在历史中风云际会重现精华并被时间淘洗和纪念。”那么,另一件足以振奋沉闷的新世纪诗歌研究的,当属这本《大学生诗歌家谱:<飞天·大学生诗苑>创办史(1981——2014)》了。我是从作家崔修建博士那里得到这本书的,正好我也在指导我的硕士生在做关于80年代校园诗歌的研究。看到这本资料如此详实,编选逻辑如此严谨,评论文字如此深入独到的著作,着实兴奋,忙完手头的琐事后,细细拜读,有感而发,故而写下如此文字。
第一,选题的独到眼光。80年代诗歌林林总总,诗人、诗歌和期刊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从《今天》开始,尤其是经过80年代中期的两报大展之后,人们对期刊这种现代化媒体对80年代诗歌的成就作用,越来越重视。作为以青春激情和责任担当为特征的80年代诗歌来说,忽视对校园空间和诗人的学生身份对80年代诗歌的孕育和生成的忽视,导致对此一领域研究的薄弱。甘肃文联的《飞天·大学生诗苑》是“中国新时期诗歌史上创办时间最长久、培养诗人最众多、社会反响最广泛、赞誉名声最响亮、读者受众最广泛的名牌诗歌栏目。”在这个中肯的评价之外,《飞天·大学生诗苑》最为重要的诗歌史意义是,它是培育校园诗人和校园诗歌的基地,历时最长,最有韧性,从80年代到今天已经三十多年。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难有匹敌者。于坚、潘洗尘、王家新等后来卓有成就者,最为青春的作品基本都是从这里展翅翱翔的。因此,从姜红伟的著作来说,可以全方位的考察校园诗歌三十多年来的演变历程,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研究新时期以来汉语新诗的流变。这些资料的选编和整合,可以说从一个重要的视角再现了新时期以来汉语新诗的发展流程。选题可谓独到和敏锐。
第二,可观而全面的史学家编选方式。我们不妨来详细看看这本书的框架,第一章阐述的是《大学生诗苑》的创办缘由,这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论述期刊和时代背景的互文关系。第二章则描述的是《大学生诗苑》的编辑团队,一方面采取历史的方式论述责任编辑的沿革和不同的编辑风格,另一方面则重点论述了杨文林和张书绅两位对《大学生诗苑》的萌生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出版人。第三章用“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期”和“钢铁时期”这样几个既有文采而又能广泛接受、通俗易懂的词汇来形容《大学生诗苑》的发展历史,在准确而恰当地道出了《大学生诗苑》发展的历程的同时,基本上也描述出了新时期以来汉语新诗的发展轨迹,窥一斑而见全豹。第四章收集的虽然是发表在《大学生诗苑》上的评论文章,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将其看做校园诗歌的评论史,从最早的公刘、谢冕既承上启下又具有开拓意义的评论家的“漫评”、“述评”、当代诗人宋琳执笔的“让艺术五颜六色地年轻”,到孙克恒、吴晟等人颇富学理性的阐释,我们下这样一个结论恰如其分。这里尤其应该提到的是第十一章,“《大学生诗苑》的作者回忆”。时过经年,当年的诸多青涩的学生,纷纷成长为汉语诗坛的主力干将,当他们回望诗歌创作道路,总结第一份鼓励和肯定时,《大学生诗苑》一定是一个标志。这也可以看做《大学生诗苑》的历史功绩和深远影响。如果加上作品目录、评奖活动、社会反响等章节,可以说,任何一个文学杂志在文学史上所能够拥有的存在元素,都涉及到了。有评有论,有资料存放,有观点回馈。如此,此书无法避免的将成为研究新时期汉语新诗重要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