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达市,提起友谊牧场汪召军,少有人不知。
他担任友谊牧场场长21年,将一个濒临倒闭的牧场,经营成现代奶牛养殖园、黑龙江贝因美乳业有限公司信赖的奶源基地。
他还是安达市先源乡友谊村党支部书记,他以第29任村支书的身份工作已11年,将这个落后村带成了省级文明村、绥化市文明村标兵和安达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友谊村奶牛总数激增至4000头,农民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3274.5元猛增到2014年1.2万元。
现年56岁的汪召军,17岁中专毕业就进入友谊牧场当兽医,从此再没离开过奶牛。1994年底,汪召军接任濒临倒闭的友谊牧场场长,从奶牛科学养殖到实施绩效工资,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并于次年取得成果,使牧场扭亏为盈。2000年,友谊牧场争取到了中日JICA项目,目标是全方位提高饲养管理标准化水平,最大限度提高单牛产奶量。在日本研修的4个月,不惑之年的汪召军又成了最刻苦的学生,最终将奶牛乳房炎测定、修蹄去角、乳头药浴等“理疗保健”成功引入友谊牧场。
在壮大友谊牧场的同时,汪召军没有忘记乡亲。2004年,发现散户养奶牛难以与大市场对接,他牵头组建了安达第一个村级奶牛专业协会;2010年,他牵头领办友谊奶牛合作社,并带领合作社率先实施人畜分离示范,建设友谊现代奶牛养殖园区,进行奶牛集中饲养。经运营,入区奶牛平均单产提高30%以上,每头产奶牛年增收2000余元,汪召军也因此告别农民身份,被纳入乡镇事业编制,并上挂先源乡副乡长一职。
“我们的好日子,多亏了汪书记。”友谊村红光屯村民张清红是养兔大户,从她进入这一行业,到与吉林长春康大兔业建立稳定供销关系,汪召军一直跑前跑后帮其牵线。张清红说,像她这样在汪书记帮助下创业的村民有很多,只要村民有意愿,或者发现了适合村民的项目,汪书记总是第一时间跟村民沟通,比自家的事都上心,养殖户年赚一二十万元,汪书记比自己赚钱还高兴。
“跑跑腿、受点累,都不怕,就怕村民不理解。”汪召军说。他当村支书其实是被“赶鸭子上架”,本以为暂代三个月,没想到一干就是11年。现辖三个自然屯的友谊村在1975年组建,其中一个屯原属于卧里屯乡,村民间常发生“小摩擦”,村支书也换了又换。在汪召军上任后,他健全了村里的民主制度,审批林地、修路、建休闲广场等事全都通过村民主议事会讨论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决定,并按时公布预算情况接受村民监督,公开、公正、透明的管理让他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有事找汪书记”成了村民的共识。
村民的配合让汪召军工作起来更有干劲,也更加的忙碌,每天的行程表都排得极满:凌晨三点,到友谊牧场巡视,六点赶回为村民“断官司”、解疑难,其他时间,处理村务、走访贫困村民、到新村监工……白天不得闲,晚上的休息时间也不固定,从突发火灾到村民两口子打架,大事小情都少不了他调解、忙碌的身影。如今他又有了新的目标:用三年时间将友谊村建成中国奶牛之乡第一村,做黑龙江贝因美乳业最信得过的奶源基地,建设成具有一流水准的现代化观光示范牧场,把友谊村建设成为安达市最美、最漂亮的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