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小村印象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2016-03-27 20:51:39 字体:

  回到久违的小村,尘封的记忆的碎片蓦地拾起,三十多年前小村的影像就在脑际萦绕开来。

  在小村,我家园子里的树最多而且还有两棵十里八村都罕见的山梨树,这样美丽的大花园,鸟儿的光顾自然少不了。特别是李子树、梨树开花季节,鸟儿一群群的飞进园子,早晨醒来就可以听见园子里百鸟啁啾,跟开音乐会似的,叫声时隐时现。鸟儿羽毛的颜色以绿色的居多,有的绿中夹杂少许微红微黄,但至今为止我也不晓得这些鸟儿的学名叫什么。最引人注目的鸟儿是李树球子,这种鸟最多,经常在李子树的枝杈间跳来跳去,捉虫觅食。他们和柳树的颜色接近,很小巧比泥球大不了多少,嘴尖尖的眼睛细细的,甚是惹人喜欢。这种鸟很傻气的,用弹弓打它一次它都不肯飞去,头就势一缩,叽叽的叫。有时打不到鸟的身上却打落了许多李子花。后来我只好在每棵李子树下放上铗子,放学回家,匆忙跑到园子里看,几乎每天都会夹住几只鸟,而且李树球子居多。

  小村的故事永远生长在朝岚暮霭的景色中,不染征尘,不骄奢浮华,独享一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再说朴实憨厚的农民,一抖身上的汗泥,春耕夏锄,挥镰引锄的姿势如一习风,一丝细雨,一缕青烟抚摸着我心中梦的面纱。那时的小村不富庶,砖房很少,多的是草房,有的草房年久失修为秋风所破。而农民的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骨子里的劲道被他们玩弄于厚重的长满老茧的股掌中,清贫中不觉清苦,疲累中没有怨尤。积肥送粪,耕地造田,脊梁挨着脊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盼秋收,秋收真的来了,麦黄了,稻熟了,最是猪倌的吆喝声响亮了,农民们便像成群结队的麻雀嘁嘁喳喳在田塍间满脸汗涔涔的收获着丰收的喜悦,即使是“多收了三五斗”也不打紧的,希望又可以指向明年。

  如今的小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村石板路面,砖房随处可见,多数的砖房都用铁皮铺顶,条件更好的人家盖起了楼房。

  信步来到田塍,一望无际的水田地,足有几百垧。现在正是插秧季节,农民们都在田地里忙着插秧,一个老伯看我过来,就主动和我打招呼,原来这个老伯认识我。我和他闲话时问了一年的收成怎么样?他说:这里有很多地块都在努敏河支流的边缘,每隔二三年河水瀑涨都有大片的水田被淹,本来土地就少,种三年赶上一年涨水就等于白种。原来努敏河支流两岸都是大片大片的树林,这些年被砍伐的几乎没剩几棵树木,水土流失环境破坏严重啊。我下意识地瞭望四野,远近几公里尽收眼底,可是居然没有几处树地。按说这个季节稻田里应该有成群的鸟儿飞来飞去,可是只看到稻田里农民忙碌的身影,只二三只鸟儿寂寥的飞着,我的内心涌动莫名的酸楚。

  小村离我愈远愈陌生了,这已不是我记忆中的小村了。我记忆中的小村自然古朴,至真至纯,那花园,那鸟儿,那份恬静,那份安逸,那份清灵,那份充实,那汗涔涔的农民,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树林,无不刻录在我梦的深处。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