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难忘山村的露天电影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2016-03-27 20:51:39 字体:

  我的家乡是小兴安岭的一个小山村,童年的记忆中,村庄不仅是生活条件十分匮乏,而且文化生活更是枯燥乏味。绥棱林区开发建设初期,国家没有投入建设资金,林场职工利用夏天生产淡季,修建十分简陋的茅草房,自力更生解决住房问题。冬运生产时期,每天起早贪黑去山林里伐木,生活生产环境都十分艰苦。尽管如此,林场领导还是想尽办法,每逢重要节假日,都组织职工群众扭大秧歌,排练、演出文艺节目,搞一些文体活动,自娱自乐,把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起来。特别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林业局每月来林场放映电影,很受职工群众欢迎,那精彩的画面一直印记在脑海之中,不论走到哪里,都让我难以忘怀。

  早期林业局是用小火车拉着车厢去各林场放映电影,共有两个放映组,在各林场巡回播放,演电影前加播5分钟的宣传片,大多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盛况,有时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科教片。我儿时第一次看电影,说来十分滑稽可笑,以至于留下话柄成为笑料。在六棵松车站小铁路上停靠一节木制车箱,电影就在车厢里往外放映,银幕挂在对面车站墙上,当时我大约是6岁,由于父亲在铁路工作的原因,可以抱着我上车厢里,坐在窗前看电影,电影演出的是《智取威虎山》,演到杨子荣持枪瞪着愤怒的大眼睛,拎起特务滦平处决的场景,吓得我是两手捂住脸,紧闭上双眼,再也不敢睁开眼看了,最后是父亲把我背回家里,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爬起来的,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去看电影了,太血腥。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我已经是一个10多岁逐渐知事的小学生,胆大又富有冒险精神,也逐渐弄明白了,电影演的都是故事,就不害怕了。林区各项事业大发展,服务设施配备齐全,各林场配有一名兼职放映员,只要传来片子,就可以放映电影,当时林场放映电影与国家电影厂发行的片子基本同步,时间也差不了几天。《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上甘岭》主题歌曲在林区都会唱;还有前苏联片子《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等一些外国名片也能看到,林区职工享受的各种待遇与国家一样。不管春夏秋冬,演一场我看一场,从不错过。当时的感觉就是电影场景感染力强,故事情节激励人,催人奋发向上,看一场电影兴奋好几天。

  远山苍翠,绿意延绵,让人一眼望不到尽头。六棵松学校坐落场部北头的小铁路旁边,下午就两节课,学校很早就放学,学生们连蹦带跳地走出校门,沿着铁路往家走,路过场部广场的同学远远地就看见,黑边白幕高高地挂起来了,“真好啊!晚上又可以看电影了”,嚷完这句话,然后转身撂蹶子一溜烟跑回家去。

  西山的晚霞绽放着金红的色彩,老天醉意醺醺,明天又是个大晴天。吃过晚饭,尽管大都是玉米面饼子或者玉米粥,但人们吃得很香。也没有怨言,还很少得病。忙碌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每人手里还搬着一个木凳。到广场一看,嗬!来晚了,只见银幕下,已经坐着一些人,都是半大小子,摆好长条凳子,早来抢占好位置。赶紧找了地方坐下吧,要不一会连这位置也没了。喊声、笑声和唠嗑声之中,夜幕降临,一道光柱直上银幕,广场顿时鸦雀无声,电影开演了。人们静静地欣赏,心情也随着故事情节喜怒哀乐,不断变化,有时大家开怀大笑或是潸然泪下。一部电影就是那个时代的一顿“精神大餐”。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转瞬间几十年过去了,但在我的脑海中,最留恋的还是童年时期的露天电影,它曾经带给我们那一代人无限乐趣和一种期盼啊!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