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长富村小麦丰收一角。
“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农业结构调整上率先趟出新路子。”2016年1月27日,省委书记王宪魁在参加绥化代表团审议时,对绥化现代农业提出殷切希望。
一时间,如何落实转方式、调结构重大战略举措,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刚刚上任不久的市委常委、肇东市委书记李元学贯彻落实省市委主要领导讲话精神自有他的做法,下基层了解情况,寻经探宝。
经过多次的深入基层,李元学了解到,肇东作为农业大市,牢牢抓住深层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这一核心,立足基础优势,实施以村为基础、复合社为主导,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粮经饲统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由单一种植主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龙头加工企业、金融、保险、科技多元联合、多位一体、综合配套的复合型主体转变,由注重生产向销加产一体、三产融合转变,由传统低端生产向中高端多元供给转变。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引带,扩面发展,从根本上实现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协调推进,开创农区现代化新局面。肇东市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也比较强,已经率先开始由既“种得好”向又“销得好”转变,紧紧盯住市场需求,在种、养、加、销、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趟出了新路径,取得了可喜成果。
3月30日,我们走进肇东村级组织,走进复合社,走进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去看农业结构调整在肇东如何破题。
长富村探索以村为基础的复合社模式
黎明镇长富村是个合并村,地处肇东市东南部,土质肥沃,全村拥有耕地1.86万亩。长富村本身拥有耕地9200多亩。
小村因种植绿色有机小米而声名远播,百姓也曾小富即安。
2013年4月,李俊龙当选村党总支书记,百姓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盼头。
面对老书记李凤山的重托和乡亲们的期盼,李俊龙下决心要带领大家趟出一条致富新路。
李俊龙深知,老书记在百姓心中树立了村党组织的威望,领着百姓干事创业树立了模范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只有发挥村级组织的政治优势,才能更多地赢得百姓的认可与支持。
深思熟虑后,李俊龙决定依托2008年申请注册成立的千万元农机合作社资源,以村集体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确定了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2013年末,李俊龙带头组建了由集体控股51%,8名村民参股的肇东市俊龙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走复合社发展之路。
就在这个复合社的发展上,随行的肇东农业局副局长尹才给出了有力的回答。他说,以村为基础的复合社,既能保证统的功能,又能调动分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最大化和深层次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才能实现各类要素的优化配置,最后实现由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促进农民增收。
都说思路决定出路,但出路真正在哪里呢?李俊龙觉得,种得好是前提,但要在如何销得好上下功夫,走产加销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2014年6月份,在村委会院内,李俊龙建起了7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上马了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谷物、小麦、玉米加工及大型进口谷物色选机等先进设备4台套,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长富“鑫围”牌商标,从种植到收割加工再到包装销售都严格按照国家绿色有机食品标准进行操作,打造绿色有机品牌,走健康美食之路,产品以口感好、营养健康叫响了全国。有机小米、有机面粉、有机玉米、有机杂粮四大系列十二类产品全部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大连等地。
李俊龙是会计出身,问及两年来的经济效益,李俊龙说得头头是道。
李俊龙说,2014年,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777.5亩,主要种植谷子、玉米和小麦,带地入社农户76户实现分红138万元,国投资产分红1.8万元。村集体和股东当年收回建社成本;2015年,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增加到5236亩,种植2000亩谷子,小麦复种白菜400亩,荞麦300亩,杂粮杂豆500亩,有机玉米1000亩,商品玉米1000亩。当年实现盈利721万元,村集体分红76万元,股东分红69万元,带地入社104户农户共分红186万元,国投资产每户分红1.6万元。
2015年,入社社员种植玉米每亩按照1600斤实行保底收购,亩效益达到750元,同时得到分红432元。“春种时我们收取社员200元的成本费用,算现金入社,年底参与合作社分红。”
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来,农民看到了效益、得到了实惠,入社积极性提高。2016年,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7018亩,占长富村本村耕地面积的80%。
一串串数字说明,村级组织强化了“统”的功能,实现了强村富民的双赢发展目标。
围绕市场调整种植结构,是李俊龙几年来一直坚守的经营理念李俊龙说:“这两年,我们跟着市场和围绕效益调结构,今年除了谷子调整到3000亩,荞麦、杂粮杂豆和有机玉米调整到1000亩,还种植了1000亩有机大豆,满足生产加工能力。”
为何种植有机大豆?李俊龙有他的想法。今年,他要建一个笨榨豆油生产车间、千头有机猪场和一个有机肥加工厂,用加工豆油剩余的米糠、麸皮、豆饼养猪,猪粪和秸秆制成有机肥还田,真正形成绿色有机循环产业链。
金融支持也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今年,在发展资金上有缺口,李俊龙协调了肇东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准备贷款满足发展需求。“等资金回笼,还贷款不是问题。”李俊龙说。
就如何保证产品品质,李俊龙说,谷子种植确保绿色有机,锄草都用人工,生物措施防治病虫害。其他农作物也能达到绿色有机标准。“每年我们都是按计划种植,不卖陈粮。”李俊龙说。
2015年,村里投入100多万元安装了可追塑监控系统,对农作物生产实行全程监控,确保质量安全。
一个产品的品质决定了它生存空间的高度与宽度。长富“鑫围”牌农产品种得好,也就卖出了名气。
现在上门取货的占60%,“互联网+”电商销售占10%,其他的客户群体只要有需求,李俊龙就送货上门。“经常会有哈市客商来我们这里买小米,一买就是1000多箱,我们送货上门。”李俊龙说,慢慢地我们在客户心中就有了信誉,有时电话预约就可送货上门。
目前,长富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68万元。村里各项公益事业全部由集体承担,实现了道路硬化,农户的有线电视、自来水、新农合参合费、路灯、绿化等建设全免费。长富村真正实现了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复合式发展模式,为长富村不断增加造血功能,我们期待未来的长富村在实现“双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王忠宝探索种、养、加、销复合社模式
2013年以来,王忠宝分别创立了肇东市王老宝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中宝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肇东越来越有名气。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循环增值,实现了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线上线下立体化营销。有机杂粮杂豆和瓜菜全部使用畜禽粪便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作用过的沼液沼渣提炼制成的有机肥种植,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又提高了产品品质和价格。
在肇昌公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西侧向阳乡向阳村路口,是王老宝香瓜观光采摘园。走进大棚,一抹抹新绿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
王老宝香瓜观光采摘园的主人王忠宝,正在大棚里查看香瓜长势。“4月20日左右就可采摘了,到时候每斤能卖到近40元。”王忠宝说,只有种得好,才能确保销,我们种植的绿色香瓜,全程录像跟踪质量可追朔,没有农药和化肥,不加任何膨大素及甜蜜素。在大棚里生长还可以控制湿度,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从而保证香瓜甜度。”
“我的香瓜不愁卖,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王忠宝信心满满地说,我要带动向阳乡千亩香瓜的种植,打出品牌。
同一品牌销售,是王忠宝的销售理念。他认为,只有品牌化,才能确保销得更好。
2014年,“王老宝”牌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并于同年出资3000万元成立了黑龙江王老宝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入驻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是集绿色畜禽养殖、有机农产品种植及畜禽类产品屠宰深加工于一体的大型农牧业股份制企业。
“王老宝”牌农产品从此名声鹊起。
2015年,王忠宝以订单形式提供给200个养殖户放养鹅雏20万只、笨鸡雏80万只、驯养大雁雏1万只,鹅雏、鸡雏、大雁雏全部在草原、林地放养,其中鹅雏、大雁雏全部用玉米秸秆喂养,解决了燃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屠宰加工车间按出口标准设计,引进鹅类全国最先进生产线。
“鹅的每个部位分割后都是宝贝,卖得相当好。”王忠宝说,每只鹅的利润大约在10元左右。
2015年,王忠宝种植黏玉米种出个深加工产业链。起初,王忠宝分三茬种植黏玉米,只是想用青贮喂鹅。
看着长势很好的黏玉米,王忠宝有了做玉米烙的想法。他把黏玉米磨碎变成玉米浆,用玉米叶蒸熟后包装冷藏。这一卖,王忠宝的玉米烙火了。在肇东市里,王忠宝有两家实体店,直销他的绿色食品。
在十七道街“王老宝”绿色食品直销处,人们进进出出,销售场景一派喜气。
“一天能卖一亩地!”王忠宝手拿产品介绍说,他的玉米烙和黏玉米的系列产品,通过电商采取订单销售,2015年,每日签单近50笔,销售额在2000元左右。当年新增有机黏玉米深加工项目,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及多所大专院校合作生产黏玉米棒、玉米粒、玉米浆、玉米饼、玉米丸、玉米滑等有机黏玉米系列产品。其中,玉米饼用鲜黏玉米原浆提炼,分粗颗粒、精制两个系列,主要针对酒店主食、高端早餐、高端包席,一经投放市场便供不应求。
今年,王忠宝在销售上有了更大突破,与上海同维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黏玉米深加工5万袋合同,其他餐饮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中。预计年末,通过电商日可实现签单300至500笔,纯利润能达到近300万元。
王忠宝说:“今年计划种植有机黏玉米2100亩,比去年增加700亩。有机杂粮1000亩,棚室瓜菜200亩、食用菌30亩。”
今年,王老宝牌农产品上架将达到50个品种,日销售量将达到500单以上。还将打造3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让更多市民吃上黑土地上的绿色农产品,把健康安全带进千家万户。
吴学军带合作社探索种养结合多元发展
吴学军原为中粮(生化)集团肇东分公司总经理,现为中粮集团终身荣誉职工,是位懂农业、研究农业的专家型人才,对生态循环农业情有独钟。
2013年,吴学军成立海城乡双丽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农民合作社、农民、龙头企业及三产融合的经营模式,趟出了一条高值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当年入社农户1033户,规模经营面积20370亩,其中带地入社面积4611亩,流转土地面积15759亩。
为了适应发展需求,2014年10月,吴学军成立了千万元双丽农机合作社,现有资产总额3500万元,拥有国际、国内先进农机设备36台(套),改装自制自动扬粪车、秸秆捡拾机、多功能联合起垄机、加肥车10台,专业技术人员17人。“我种地都是大垄双行,每年都深松整地。”吴学军说,自动扬粪车研制成功减少了人工费用,还可以将有机肥均匀地喷洒在地里。秸秆捡拾机可以将垄沟里的秸秆都捡拾起来,实现净地好种田。
复合社发展模式不仅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也为入社农户带来了可观效益,2015年,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0370亩,亩产1500斤,实现销售收入1672万元,社员保底收入每亩580元,二次分红每亩又增加收入20元。
8年前,吴学军就开始在海城乡长兴村种植玉米,因是盐碱地,亩产只有200斤。吴学军当时一把火烧掉了只有一人高的玉米地,将秸秆还田,从此吴学军下决心改良土壤结构。
经过几年改良试验,2012年,吴学军首创“畜禽粪便+秸秆+消碱技术”,经过不断丰富完善,通过畜禽粪便与秸秆混合制作生物有机肥料,成功改造重度碱盐地6700亩,亩产由寸草不生提高到650公斤,不但打造了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还有效解决了粪便污染和秸秆焚烧问题,实现了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出了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在海城乡长兴村西侧有一处废弃地,是吴学军的一个总储量3万方的粪池槽子。按照吴学军首创“畜禽粪便+秸秆+消碱”技术生产有机肥,秋后深松整地前,将这些有机肥喷洒到地里,恢复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需要牛粪900吨,消耗秸秆3000吨。
在现场我们看到粪池槽子旁边堆放着打包成捆的秸秆和一些牛粪。
吴学军说,每年仅牛粪一项的车费、人工费等就200多万元,9台车需要每天不停地运送,但他认为值得。
这件事吴学军已经坚持了8年,在他心里恢复土壤有机质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深知,农业是国家经济基础。
吴学军常说,前进一步是先进,前进两步是先驱,前进三步是先烈。20多年了,吴学军为他所热爱的土地不懈努力着、奋斗着。
这么多年,吴学军在盐碱地改良上投入2000多万元。如今,他对农业的探索与研究还在继续。
吴学军还有养牛场一处,饲养肉牛200头,采用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DDGS蛋白饲料和黏玉米秸秆喂牛。今年,计划养殖规模扩大到5000头。
问及为什么要扩大养殖规模,吴学军谈起了他对今后农业的思考。
吴学军说,在诸多重大压力之下,现代农业自身发展呈现出的内生性矛盾和局域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资源环境约束与生产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加速提升的重要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式农业种植导致土地惯性疲劳,长期得不到休整。二是割裂式农业生产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态失衡。三是单一式种植结构导致农业产业循环不畅,增长乏力,农民增收缓慢。四是失衡式发展方式导致农业发展短板突出,积弊较多。
“只有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才能加速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业态,改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东北地区打造可复制、可推广成功模式。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养殖,也确保了屠宰加工企业原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提升深加工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吴学军说。
吴学军的想法是“两废变三宝”。 “两废”是指牛粪和秸秆,“三宝”是指与中粮生化(肇东)分公司、伊利长青万头奶牛养殖场、黑龙江大庄园万头肉牛养殖场合作,用中粮生化生产的副产品DDGS饲料(湿酒糟)喂养奶肉牛,种植的青贮玉米销售给养殖场作饲料,同时回收养殖场牛粪。将玉米秸秆打捆回收,再用牛粪和秸秆生产沼气,沼渣制作有机肥还田,改良重度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打造稳产丰产的高标准农田。同时利用生产沼气分离出来的纤维素,年产木塑材料8万吨,沼气用来发电,沼渣沼液提纯后制作有机肥,年转化利用玉米秸秆20万吨,发电能力达到30万兆瓦。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种什么都是有机食品。”吴学军说,
在中粮集团工作多年,吴学军比较了解肇东中粮生产情况。肇东中粮生化年产酒精湿糟DDGS饲料40万吨,每年烘干、包装、铁路运输费用2.4亿元左右。利用DDGS湿糟作养殖饲料,实现了就地消化利用,也确保了大庄园屠宰加工企业的原料稳固,降低了企业采购半径,节省了生产投入,实现多环节增收。
吴学军说,他马上就要进京,争取将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列入国家示范区重点示范项目,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快速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基地。
“如果项目顺利实施,这将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拉长,有利于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玉米产区利用青、黄贮养牛,实现了过腹增值,玉米的转化利用,提高了经济运行品质,为确保新常态下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高效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探索新模式,提供新经验。”吴学军对未来生态循环农业充满期待。肇东在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中进一步由点扩面整体推进,这也必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市加速推进农区现代化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