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委党校 皮晓辉 高继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用“社会治理”替代以往的“社会管理”,使社会治理进入新常态。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明确党在社会治理新常态中的角色定位。
一、社会治理新常态对党的领导提出挑战
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相比较,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它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合作化、治理过程法治化。而这一特征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挑战。
1.治理主体多元化挑战党领导功能的发挥
社会治理新常态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公共权威的多元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多中心安排。治理主体除了政府之外,政党、社会组织、私营部门、公民、社会团体等都将共同承担社会治理的相关责任。这些主体的存在使群众在利益代言、利益表达、利益实现上不会只依赖党这一个主体,中心分散的权威系统将逐步取代单一的官僚权威。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方向、规则、程序的政策,将由包括党在内的不同治理主体相互协商共同制定。此外,治理的多元主体在平等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凭借他们对现实问题的高关注度,以及对不同群体的关怀帮助,使他们在服务社会、利益表达、与民众互动等功能发挥上丝毫不比党组织逊色。这就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动员功能的发挥受到冲击和挑战。
2.治理方式合作化挑战党的执政方式
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化。各主体在共同文化、共同命运、共同目标的牵引下建立起伙伴式的治理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颠覆党的传统的政治统治方式。比如,合作治理强调的“平等和谐”,与党内存在的“高高在上”的执政心态相对照,将会使党的执政陷入被动孤立的状态;合作治理提倡的“合作协商”,与党内“行政命令”的执行方式相对照,将会使政策执行缺少创新性;合作治理主张的“公开透明”,与党内存在的封闭不公开透明的权力运作相对照,将会使党的公信力不断下降;合作治理倡导的“主动高效”服务,与党内存在的被动低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相对照,将会强化党的社会管制功能而弱化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如果不能按照新常态的要求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执政方式,党在执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越位”、“缺位”、 “错位”的现象。
3.治理过程法治化挑战党的运作模式
治理过程法治化是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长期以来,各级党组织一般习惯于用文件政策治理,而不习惯或不会用法律为手段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党组织多习惯于靠指令、讲话、批示等文件形式进行上传下达,也习惯于按照领导人讲话和相关文件精神处理有关事务,却在一定程度上不太重视甚至是忽略了法律法规对社会行为的规范,甚至出现把文件和领导讲话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虽然政策产生过程也是采用民主形式,通过民主程序,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文件政策体现的是党内领导人政治智慧的一种凝结,意味着往往会受到情绪、认识、把握程度等个人因素影响,其对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影响从根本上讲不属于法治范畴,属于人治化模式。这种运作模式将会受到法治化要求的极大考验。
二、党在社会治理新常态中扮演的角色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格局的二十字方针: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同参与、法治保障。在这二十个字方针里面实际上就涉及了党和四方面之间的关系,即党和政府的关系、党和社会的关系、党民关系、党和法的关系。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处理好这四方面的关系,明确党在社会治理新常态中所扮演的角色。
1.治理的主导角色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集领导党和执政党于一身,这使党在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中,担负着治理的核心主导角色,负责把握治理方向、制定公共政策、整合政治资源,协调好政府、社会与公众对社会的治理,目的是把多元的治理力量整合成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但这一主导角色绝不等于事事干预、事事亲自管理。当党把所有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时,各种社会矛盾就容易转化为党群矛盾、干群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社会事务需要通过社会组织来做。一方面尊重各类社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为其成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对新社会组织的引导,加强新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以法律规范其行为,以社会监督其不合法行为,充分发挥在其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不是党直接替代新社会组织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以民主、法制的方式实现党的领导。
2.治理的参与角色
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强调平等的原则,这就明确了党要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扮演好治理的参与角色,负责组织、协商、积极参与,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党的社会职能,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需要与政治期望。过去,党对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依托行政组织和行政权力及自身的组织嵌入渗透实现全面控制,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组织来治理社会,承担的是一种行政职能。实践证明,这种控制型的方式虽然直接,但对党自身、对国家、对社会都不利,本质上就是政党职能的越位、越权,容易使党与社会、民众对立起来,成为社会矛盾焦点,同时也限制了社会多元治理发展空间。因此,党必须从转变自身角色定位开始,科学定位参与者角色,通过参与增强服务意识,通过服务实现社会治理主体之间协调互动的合作,满足民众受关注以及其需求和利益得到满足的期望,灵活应对公共服务的多元需求。
三、社会治理新常态中党扮演角色的实现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把握政治方向
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党的角色定位首要的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各治理主体之间合理分权,优化权力配置,在形势复杂的治理过程中,把握政治方向,从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决不犯方向性的错误。
2.突出治理理念,增强服务功能
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党的领导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引导服务过程,使各治理主体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要按照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要求和目标,回归政党本质,发挥服务功能。
3.培育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活力
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党与其他主体合作治理已经成为一个共识。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党的领导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大力培育社会力量来激发社会活力,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的社会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