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3月27日讯 今年,青冈县备春耕生产着重抓好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在“调减”上做文章,在备春耕上下工夫。目前,种植结构调整蓝图绘就、春耕生产资金和生资到位、农机具待发。
在种植结构调整上“不找市长找市场”,按照市场态势,减玉米、增水稻、扩经饲。今年,计划落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43.2万亩,其中玉米面积缩减到221万亩,缩减了17万亩;水稻面积增加到12万亩;大豆面积增加到7万亩;杂粮杂豆面积增加到1.5万亩;马铃薯面积增加到1.7万亩。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到11万亩,饲草作物面积增加到5.5万亩。目前,已完成“旱改水”面积1.6万亩,落实经济作物面积6.8万亩、青贮面积2.44万亩。
在备春耕生产上,全县共需资金6亿元。目前,通过协调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发放贷款4.6亿元,农民自筹资金1.4亿元,生产资金充足,没有缺口;共需种子4500吨左右,已下摆3370吨,占74%;共需化肥8.4万吨,已下摆7.1万吨,占84%;共需柴油9100吨,石油公司可随时保证供应。此外,农药、农膜、覆膜机等均在积极购进,3月底前,各类农资可全部下摆到户。
在农机具保障上,全县共有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669台,配套农具2208台,中小型拖拉机26800台(套),可以满足春耕生产需要,力争4月15日前,完成全部整地任务,达到待播状态;在水源保障上,全县现有机电井1870眼,可控坐水种面积150万亩。地表水拦蓄工程132座,总蓄水量1650万立方米,可满足3.5万亩水田用水和75万亩旱田坐水种需求,可基本满足全县春种坐水需求;在科技保障上,通过采取集中讲课、典型宣传、《农村天地》栏目电视讲座等形式,针对经济作物种植、地膜覆盖、110厘米大垄双行、密植通透、病虫害防治、棚室蔬菜,以及良种选用、机械养护等方面内容,组织专家下乡开展培训及入户指导。截至3月中旬,直接培训农民3.4万人次,间接培训农民8万多人次。
围绕哈黑、绥安、明沈、青中、青祯、芦昌6条主要公路沿线,规划建设市级绿色科技示范园区21个。目前,示范区已全部完成土地流转,各项农用物资已准备完毕;另外,今年拟建畜牧科技示范园区两个、规模场区10个。目前,所有园区和场区已完成项目选址工作,3月下旬完成备料工作。
又讯(魏青波特约记者许来齐记者赵洪秋)今年,北林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科技园区、推进电商经济发展、抓好耕地保护项目等重点工作,目前备春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3月21日,筹资备物已近尾声,种、肥、药、油、膜下摆入户率均达到90%以上;水稻催芽车间及各类机具完成检修,达到待用状态,其中催芽车间正紧张有序组织农民运送稻种;水稻清雪扣棚已于3月18日结束。加之,去秋水田生产就基本完成秋备土、秋做床等基础工作,为抢夺农时创造了前提条件。
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任务来抓,全力推进。根据区情,今年确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扩水稻、压玉米、稳大豆、增瓜菜。围绕呼兰河流域开发,立足绿色化、有机化、生态化,加快推广一批高产稳产、附加值高的作物新品种,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严禁玉米越区种植和使用转基因品种。今年,全区农作物绿色食品面积力争全覆盖,有机食品发展到1万亩。深入实施“三减”行动,大力度推广精准施肥、施药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三减”面积分别落实到200万亩和20万亩。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农业合作社为载体,以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为抓手,促进产加销各环节紧密衔接,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要以水稻产业为突破源,探索研究品牌整合、产能聚合、营销联合、机制契合的经营方式,把产业做大做强。
以创新开展智慧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技术为重点,沿主要公路规划建设种植业绿色科技示范园区23个,其中水稻园区5个、玉米园区7个,瓜菜、杂粮等经济作物园区11个,园区突出管理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经营模式化。构建了农机合作社+园区、专业经济组织+园区、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园区、涉农企业+园区、院区共建+园区等多种经营模式。
抢先运作,开通市场,加力推进电商经济发展。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优势,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签订购销合同,叫响绿色有机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区29处“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产品订单基本完成。永安满族镇鑫诺瓜菜合作社的蔬菜生产订单已签订12万亩,占全区种植面积的24%;正大电商孵化园、稻米香公司为龙头的大米网上订单已签订20万吨。
高度重视黑土地利用保护试点项目,稳妥实施,规范操作。去年,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织,探索总结出适合北林区的水旱田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去年秋季,全区旱田投入1300万元,占当年建设资金的60%;水田投入450万元,占当年建设资金的75%。为保证项目透明性和工程质量,今年对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制,最近即将开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