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城市
变幻多姿
有些目不暇接
有些猝不及防
让你我的目光
穿越钢筋水泥的丛林
看一看过往
阅读一座城的
沧桑之变
眉千度



因为版面的关系,记者没有办法将所有那些让人心潮澎湃的老照片一一刊出,但这幅拍摄于1975年的乐队合影(图1,资料片),已经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照片中那些青涩的面庞,以及他们身后那些隐约可见的破旧的窗棂,就能让人想见,在历史的深处,曾经有过怎样的沧桑!记者曾试着追寻采访这些沧桑故事里的主人公,如风的往事,让他们无一例外地泪涌满眼。
这幅老照片中的主人公,年纪最大的目前已经退休,年纪最小的也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然而,有一点却惊人地相似,就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了自己的母校:长发中学。是啊,对于母校的记忆,也就是对自己青春的缅怀。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他们的思绪,一起去熟悉一下这所穿越了57个风雨春秋的乡村中学。
长发中学,是这所学校最初的名字。事实上,由于教育形势的改变以及地域名称的变化,长发中学的名字也有过数次变更:当年长发镇改为西长发镇时,长发中学自然也就改成了西长发中学。再后来,为方便十里八乡的学生们就近入学,镇里在西部成立了另一所中学,长发中学也就改成了西长发一中。如今,随着教育资源的再一次整合,镇里的三所中学合并在了一起,西长发一中再度改回西长发中学。
长发中学始建于1958年9月,那时正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时代。建校初期是一所“带帽”中学。所谓的“带帽”中学,实际上就是小学里面设立的初中班。建校初期,学校只有两个初中班,共112名学生。当时,筹建这所学校的拓荒者叫沈如铭,他也是长发中学的第一任支部书记和校长。第二年,随着学生名额的增长,长发中学迁到了现在西长发中学所在的位置。从那时开始,中学与小学彻底分开。当时由于搬到新址,条件艰苦,沈如铭校长就带领师生们自己动手,盖起了两栋草泥结构的教室和办公室。当年的老校长沈如铭可能没有想到,就是这所简陋的乡村中学,日后会数次创造辉煌,为共和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老校长沈如铭已于2001年8月病逝。
长发中学于建校第五年迎来了她的第一次辉煌。那一年中考,全校为上级学校输送了30余名优秀学生,升学率达到了40%,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长发中学的中考成绩位居全县乡村中学之首。长发中学迎来的第二次辉煌是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这一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恢复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并决定在该年的冬季进行“文革”后的首次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这一年,长发中学办起高考补习班,尽管当时条件艰苦,教学资料短缺,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都很高,顶风冒雪,秉烛辅导。尽管没有一点额外的报酬,但教师们没有一点怨言。这年的高考,长发中学总计被录取64人。1979年,长发中学高考被录取79人,王昌库同学以优异成绩被哈工大录取。这样的成绩,被其他乡村中学称为神话。当年,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哈工大党委书记李瑞在接待新生时,对长发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学,之所以屡创辉煌,也缘于当年长发中学曾聚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如化学老师曹显林,在当年的绥化县教育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人送外号“曹化学”。曹显林后来成为绥化市第一中学的高考化学把关老师。还有数学老师于永生、赵永富,语文老师李继先、王兴勇,政治老师郝世明等等,他们都是享誉当年绥化县的优秀教师。
很多学生都不会忘记生理课老师刘建兴。刘老师个子不高,也不讲究穿着,但他却讲究怎么样上课,学生才爱听。刘建兴上课不带课本,从来都是手中两只粉笔,就能把一堂课讲得风生水起,波澜频现。
作为那个年代的乡村中学,条件是艰苦的,环境是简朴甚至是简陋的。然而,校园生活的火热与激情,让所有从那个年代,从那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们终生难忘。学校的球类项目,开展得很全面,篮球、乒乓球、网球、排球,都有专门的球队;尤其是篮球队,在乡里是闻名遐迩。如今依然在长发中学任教的李晓中先生曾是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他们当时的每一场球赛,都会吸引附近的乡民来观看,并为他们的偶像队员呐喊助威。李晓中也正是靠着球场上潇洒的身影,最终俘获了一位彭姓女同学的芳心,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学校的乐队则更是声名远播。由学生和青年教师组成的乐队,能够排演整出的《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浜》等样板戏。今天本文所配发的老照片,就是当年乐队排演《杜鹃山》时的合影留念。其中位于后排左二位置的青年名叫陈国栋,他如今是市政协委员,我市著名的男科专家;右二位置的同学叫牟海军,如今他已是母校的副校长了。提起这些,今年已经76岁的老教师李凤江激动不已,因为他当年曾积极参与了乐队的组建、辅导及演出。那时,李老师风华正茂,虽然生活清苦,但他和所有的师生们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着火一般的激情。如今面对老照片,李老师禁不住眼圈发红,那些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如今只能成为遥远的追忆了。
对长发中学感情最深的要数老校长沈海屿了。沈海屿追随前辈沈如铭共同创办了长发中学,并在后来担任了第三任党支部书记和第六任校长。他在长发中学工作长达39年,直到1997年退休。沈海屿身体不好,从42岁起就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疾病。虽然有时要到全国各地治疗,但他始终也没有向病魔低头,一直坚持工作到退休。沈海屿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长发中学,奉献给了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如今,沈海屿校长已经78岁高龄,目前在绥棱县城安度晚年。
曾经在长发中学任教的老教师们,如今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到迟暮之年,有的已经调任他处。他们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历经坎坷,用自己的知识和心血构筑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事业辉煌。
从长发中学走出去的学生们,他们的身影遍及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海军大校张书斌,海军某部师级参谋长李长河,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副教授潘忠礼……他们是家乡的骄傲,更是母校的自豪。
2008年,长发中学举办50周年校庆,近千名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和老教师们欢聚一堂,很多人激动得泣不成声。是啊,半个世纪的风雨,足可以洗白少年头,也洗去了铅华,沉淀的是最真挚的情感:那一份对母校的深情。
长发中学的第三次辉煌出现在2013年至今。由于整个教育形势发生了变化,农村适龄学生不断减少。经上级教育部门的整合,西长发镇第二中学、西长发镇农业技术高级中学合并,一起并入西长发镇第一中学。合并后,学校正式更名为西长发中学。如今学校的负责人是长发中学第五任党支部书记、第八任校长刘斌。据刘斌校长介绍,学校合并后,为改善办学环境,北林区教育部门通过各种渠道,为长发中学筹措了数百万元的经费,学校建起了壮观的教学楼,校园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图2、图3)。目前,从校园环境到教学条件,再到师资力量,长发中学在北林区境内的乡村中学中应算首屈一指。陶权、郭玉龙、王艳娟、李英超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学成后又回到母校,并成长为教学骨干,实现了当初反哺母校的愿望。
风雨57载。在历史的长河中,57年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长发中学的师生们来说,这大半个世纪的时光是漫长的。在这漫长里,镌刻着他们青春的激情,生命的厚重,以及对似水年华的不舍与追思……
(本文鸣谢西长发中学教师张成彦、李小中、王建功等提供图片资料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