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这里有近90万亩的湿地,占所辖面积的十分之一。是松嫩平原西部大湿地的入口,地处东北亚湿地腹心区。这里大小湖泊纵横交错有上百处。
出了城就进入了湿地,小时候经常和伙伴去钓鱼,拴了几个钩,有时候会同时钓上好几条,现在城市发展了,湿地退让了,要走上一段路才可以看见湿地!那时候还不知道叫湿地,只知道那是沼泽地,那些湖泊我们也叫做泡子。泡子里盛产芦苇和蒲棒草,深秋时节就会看见芦花飞舞,孩子们手拿蒲棒到处奔跑戏耍,风一吹,蒲棒花就会迎风飘落,就像现在孩子玩肥皂泡那样!那时楼房很少,我们都睡炕,炕上铺的席子都是芦苇编的,现在睡炕的席子都由地板革替代了。那时缺烧的,到了冬季湖面上荡然无存,大雪一覆盖也就是一马平川。
秋天望去金黄色一片,冬季大雪覆盖,就像一坐坐山包凸凹分明。湿地还生长着一种乌拉草。也就是以前说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现在乌拉草已经退出了,是“人参、貂皮、鹿茸角”。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最低可达摄氏零下四五十度,一般的棉鞋难以御寒。小时候看见人们用皮革缝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作防寒鞋,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是将原植物茎叶锤打后放入毡靴中,透气防潮,能御寒,昔称“关东三宝”之一。乌拉草在使用之前,还要用木棒捶打,打柔软以后不伤脚。这种土皮鞋农村赶车的人穿的比较多,因那时交公粮都在冬季,粮库都在县城,有时送趟粮要大半天,脚冻坏了是常有的事。鞋里絮上乌拉草后非常暖和,就是草底结冰了,脚底还是暖和的,当然那些老板子们非常会絮,乌拉草在鞋里就像鸟巢一样,晚上可以拿出来凉干,重复使用。我也穿过絮乌拉草的胶皮鞋,不过不会絮,就像乱麻秧子似的垫在鞋里。街里的大街小巷可以看见不少砸乌拉草的(原草很硬,必须木锤砸软了)他们和修鞋的为伍,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生活必须品,所以称为东北的三宝。现在没人用来垫鞋了,取代的是雪地鞋、山地鞋、防滑鞋。现在湿地都受国家保护了,湿地变成了国家级公园和省级公园,打猎的没有了,钓鱼的也有了专用鱼场。水清了,草绿了,茂盛了,各种鸟类多了。
每当夏季你路过湿地,可以看见水中游戈着大片的野鸭子和不知道名字的水鸟,天空中成群地飞舞着不知道是叫海鸥还是叫江鸥,偶尔还可以看见丹顶鹤的身影。由于城市的发展,一部分湿地被围在了城中,成为城中湿地,站在自己家的窗前就可以看见湿地美景,和大海边相比,别有一番遐意。城内的湿地看够了,可以到郊区去,成片的湿地一眼望不到边,一丛丛芦苇点缀在湖中就像翡翠一样,如果乘船还可以看见一窝窝鸟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