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二楼阳台的那盏灯

来源:东北网--绥化晚报 2015-05-27 09:19:12 字体:

  作者简介:段金林,笔名鲁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庆安县作家协会主席,《格木克河文艺》主编。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44年出生,1961年参加工作,曾任新闻记者、县人武部政委、县政府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任庆安县关工委常务主任。

  段金林在部队时长期从事新闻写作,曾有300万字的新闻稿件见报。他执笔撰写的《红医村》在《人民日报》头版加评论以整版篇幅刊发;方庆来、沃玉庭等典型曾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发。曾连续16年被树立为优秀新闻干部。因事迹突出,黑龙江省军区为他荣记二等功一次,并树立为军区系统新闻战线的一面红旗。

  段金林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县委大院》、《清官蒙尘》、《生花宝地》等8部长篇小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奔向太阳》《托起太阳》分获全省文学创作一、二等奖,《乳娘》获全市文学创作精品奖。《找回风光》、《盲流》、《干妈》等21部中篇小说分别被《鸭绿江》、《中国铁路文艺》、《小说林》、《章回小说》等杂志发表。其中《奔丧》被《中国作家》评为优秀中篇小说,并收录在《优秀作品选集》,《妇女主任》获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优秀奖。军事专著《做活民兵政治教育》荣获解放军第二届图书大奖。小品作品曾获文化部全国戏剧小品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入选《优秀作品选集》。曾出版《抹不掉的乡情》散文集,《日子就该笑着过》、《生死线上的牵挂》分获全国优秀散文奖和一等奖,并收入《优秀散文选集》。

  女儿下岗后,开了个小夜摊。这类地摊白天不让摆,傍晚四点以后才允许出。冬天到这个时刻已经黑透了,女儿只好在摊前挂起一盏马灯,灯光太暗淡,远远看去就像个萤火虫,给人一种惨然的感觉。

  我晚间没事,常跑去帮忙。女儿的地摊身后是栋六层住宅楼。那是楼的后身,虽然有阳台,但家家户户轻易不开灯,楼下仍是黑乎乎的一片。我想找家住户拉盏电灯,按月付给人家电费,楼主头摇得像拨浪鼓,说啥也不干。

  落日前的一段时间,生意还算好做,身后阳台上的玻璃吸足了光亮,把摊床反射得一片光辉。摊前人来人往,女儿忙得手忙脚乱,脸上仿佛有种光彩在流淌。

  然而,春日的夕阳就像一个吝惜鬼,一点光亮也不愿多施舍给人们,女儿的摊床逐渐消隐在夜幕里。这时,头顶二楼的阳台上传来一阵拖拖沓沓的脚步声,随即阳台上那盏灯亮了。那是一只白炽灯泡,光线十分耀眼,灯光像清澈的春水漫洒在女儿的摊床上。摊床前顿时热闹起来,走了一拨又来了一群。我多么渴望那盏灯不关啊,一直亮下去,陪伴女儿到收摊。那天晚上,不知房主忘记了关灯,还是看透了我们的心思,灯一直没关,静静地亮着,流淌着温暖明亮的光。

  第二天傍晚,我依旧帮助女儿打理摊位。刚到早春,一到五点就黑下来。这时,二楼阳台又传来一阵脚步声,脚步声一停,那盏灯“啪”地一声就亮了。我和女儿顿时悟透,昨晚灯一直亮着,绝不是房主忘记关灯,而是有意为之。女儿说,二楼这个主人是新搬来的,从脚步声上听,可能是位老妇人。女儿猜得不错。我和女儿说话的当儿,老妇人到过阳台一次,借着灯光我看到她满头的白发,脸色有些苍黄,上面布满深深的皱纹,不过那个身影一晃就进屋去了。

  那天晚上,女儿的生意特别好,一直到深夜十一点才收摊。我们收完摊,推车还没走出百步,阳台的灯也跟着关了。此后天天如此,天一擦黑,阳台的灯就打开,一直亮到我们收摊。

  我们的心一直盛满感动,不知怎么感谢那位老妇人。一天女儿买了一盒碧螺春茶,当再看到老妇人到阳台开灯时,女儿喊住了老人。老人打开窗户,满脸一片慈祥:“姑娘,有事?”女儿感激地说:“大娘,多亏您阳台的灯光,让我的生意好许多!”女儿把茶叶和装好的干果拎在手里又说:“烦您老打开房门,让我表示一点心意。”老妇人笑了,“姑娘你多心了,我年纪大了,开灯是为了自己走路不绊脚。”说着,关上了窗户。

  这“善灯”的光像温润的水,在我们城市的角落流淌,无声无息地渗入生活的缝隙。有人感叹浮华的城市里,欲望冲击着人们的心扉。面对这种现实,许多人感觉到了,但仅是一声叹息、一种艾怨。如果我们都像老妇人一样,把一缕光亮送给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的世风一定会悄悄改变……

  (原载《生活报》)

编辑:刘聪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