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正文
岁月有痕 师爱无声
http://suihua.dbw.cn   2015-04-23 17:09:40

  ——记绥化“最美职工”暨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晓敏

  

  刘晓敏在给学生们上课。 庞丽娅 记者 牟莉娜 摄

 

  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嘴上的爱,一个转身就能忘记,而唯有铭刻在心中的爱,才能历久弥新,永藏心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爱需要发自心底,自然流淌;对工作的爱需要天长日久,擦去功利。它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次鼓励,也许是一次批评,也许是一次给予。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她深深懂得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深刻内涵。她就是绥化第六中学副校长刘晓敏。

  倾注心血呵护学生成长

  刘晓敏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至今已执教24载,无论职位如何变迁,她都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1995年她来到北林区东富乡一中任教,这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低矮的平房,昏暗的走廊,冬天一烧炉子满屋子烟。刘晓敏就和几个离校较近的学生在放学后把炉子拆了重搭,虽然满手满脸都是黑的,坚硬的砖头也划伤了手指,但看到学生们每天都能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刘晓敏欣慰地笑了。

  “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我从小的夙愿。所以,我忠诚于我的这份事业,迷恋于我的三尺讲台,沉醉于这黑色的沃土。”刘晓敏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每天伴着朝阳来,随着落日归,参加工作24年来,她中午基本没有回过家。刘晓敏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细心呵护、精心引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品学皆优的栋梁之才。

  当然,这闪烁的光环也是用汗水、血水甚至生命铸就的。记得有一次,刘晓敏的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家长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孩子如果你管不了,我也就放弃了。你是我最后的希望了。”刘晓敏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这孩子本质不坏,欠缺的只是家长良好的教育方法。于是她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向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该学生的学习成绩稳中前进。可是一次课堂小考没考好,怕被家长责怪,孩子便在夜晚跑出家门,不知去向。刘晓敏着急地帮忙四处寻找,却不想被一辆车从侧面撞来,当时便不省人事。等她醒来时,满嘴都是玻璃碴,司机早已不知所踪。后来到医院经过检查发现,造成严重脑震荡,而且右腿也受伤。在住院的一个月中,她每天都在疼痛与煎熬中度过,让她感到欣慰的是班级学生在无人管理的状况下,纪律更加井然有序。

  专注教学 业精于勤

  除了教学,刘晓敏还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教研,带领全校教师破旧立新,出示省市公开课,在国家教科研会介绍经验,完成学术文章累计40多万字,让学校成为状元学校,成为省课改实验基地、全国实验校。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刘晓敏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省语文全能教师、创新能手、读书活动优秀教师,市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妇女代表,区特级劳动模范、十佳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教学中,刘晓敏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于是她开始尝试着对作文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我省率先创新了快速作文教学法,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得到多位专家的高度赞誉。而经此法教学后,同学们在审题构思、驾驭语言、丰富作文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此外,刘晓敏还梳理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实战经验,编写了《研究体验式作文教学法》一书,彻底改变了我市作文教学缺乏有效指导的困境。刘晓敏被提拔为教学校长后,还大胆进行课堂改革,把多年积累的较成功的经验整理归纳出来,创建了“三案五步”特色教学模式,并通过省专家组三次盲审,确立为省科研课题,真正做到还空间给学生,以此也成为绥化市课堂教学改革第一人。

  自古忠孝两难全,她爱着她的事业,爱着学校里的那些孩子,却深深地愧对于父母。2009年3月,刘晓敏身在外地的父亲查出肺癌,可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程,她每天只能和父亲通几次电话却无法回到老人身边。两个月后父亲去世了,可她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成为刘晓敏永远的疼痛。她痛,但是她无怨无悔,还是一心扑在学生们的身上,当年所带的班级学生全部考上高中,还有一个中考状元、并且中考升学率全市第一。如今,她的学生有很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学习。

  “回首过去,我心无憾;面对现在,信心百倍;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晓敏心中只有学生,一心只为教学,全心为了教育,立志做最好的语文教师、最好的班主任、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以生命拥抱生命,以生命拥抱教育。

 
 
作者: 牟莉娜    来源: 东北网--绥化晚报     编辑: 王晨昊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