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紫漆柜装不下

来源:东北网--绥化晚报 2015-04-23 11:01:51 字体:

  艾苓,本名张爱玲,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合同制作家。1967年6月出生在安达,曾做过中学教师、公务员、记者、编辑。1991年《紫漆柜装不下》获金陵明月散文征文大奖赛一等奖, 1992年《我十五岁那年》获第十一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第一本散文集《领着自己回家》入选“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1997-1998年卷),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另出版散文集《风也穿鞋》(中国青年出版社)、《一路走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她是我老家的一个女人,比我母亲年长十岁。

  据说她曾经年轻,非常年轻过。眼睛细长,皮肤黝黑,身体结实。十岁那年天热,下河洗澡被家里知道,裹了脚。

  那时脚以小为美,她的脚最小最受看。此外,在姊妹群里,她的手最巧。

  十七岁那年她出嫁了,听说那人念过书,知书达理。

  她在红盖头下待了一天,红盖头被揭下时天已黑下,她看不清他,他也没有点上灯看她。屋外有听房的人,任何一点儿小事也会在第二天被夸大传遍全庄子。

  第二天她起得很早,战战兢兢地看男人,男人很白净,很俊,念过书的样子。她很宽心。

  男人醒了,瞪着眼睛看了看她,看了看她穿着绣花鞋的三寸金莲,又看了看地上小心翼翼端来的一盆水,脸色苍白,啥也没说,起来,洗了脸,出去了。

  她松了口气,去做饭。

  饭做好了,男人没回来。

  饭热了又凉,男人还没回来。

  天黑了,门响,婆婆来了,盯着她看半天,然后说:“你闩严门,俺儿走亲戚去了。”

  她低下头羞红了脸,她才知道自己丑,男人嫌她黑嫌她丑。无声的泪流到天明,她又惦念起男人:在外能吃好睡好吗?他嫌俺就走,不打,好人。过两天走亲戚回来,他就看出俺人丑手巧了。

  她找出男人的一双旧鞋,找来针线找来布,比着鞋的大小做。

  熬了两夜,一双白底黑帮结结实实的鞋做好了。

  可男人没回来,亲戚那儿正好招兵,听说他报名走了。

  过了五年,庄上回来一个当兵的,说她男人跟队伍去了台湾,当上了团级的官儿。

  她不知道团级的官儿有多大,更不知道台湾在哪儿,她只知道扭着小脚下地回来后对着油灯发上一阵呆,然后闩好门,拿出针线,做男人的鞋。夏天一双单冬天一双棉,做得很慢很慢。做好了,用一块家织布包上,放进陪嫁过来的紫漆柜里。

  直到有一天,戴红胳膊箍的一群人来斗她,她才知道自己的男人是“特务”、“孬种”,才知道台湾远着呢。

  她从来就不知道违抗谁,那些人让她戴高帽她就戴。自己的男人做了坏事也该让人家出出气。

  结果游斗时再没人找她,人家放过了她。

  她依旧做她的鞋,一双单,一双棉。

  紫漆柜装满了,再也装不下,她只好一年做两只,一只单,一只棉。今年这一只,明年那一只,用布包了放在床下。

  等这一只一只的鞋在床下放得满满,她等到了一封信,念过书的一个侄子念给她听:“二姐:我对不起你……”

  男人在那里“又有了妻室”,“已经退休”,要带着孩子来看她。

  她的嘴眼张得大大,坐在床上没有说话。

  等一屋子人悄悄走了,侄子也走到门口,她才喃喃地说:“俺再听听。”

  以后几天,她不吃不喝不出门不说话,庄里人都提心吊胆,怕她寻短见。

  我和母亲回老家时,她屋里的电灯已亮起来,她又开始做鞋了。

  她对母亲说:他要带着孩子来看俺,俺成了他的二姐了。他是好人,还想着俺,咋能恨他?只怕这手硬眼花的,做的活他会笑话。

  县里的人来了,说她是“台属”,她似懂非懂。一屋子的生人她有点害怕。

  问她有啥要求只管提。

  她犹豫了半晌,絮絮地说:他又有人了,千万别怪他,在外不易,有个人照看他俺也放心。再给俺个箱子,把鞋全装着,走时让他带上,他穿着准中。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4月神州副刊,曾获金陵明月散文征文大奖赛一等奖,获冰心亲笔题字金匾。)

编辑:张庆勇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