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之年,是收官“十二五”、谋划“十三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要深入落实市委战略要求部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产业项目这个核心,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持续推进“五型经济”、“五个一流”、“八项重点改革”、“十项升级创新”,紧紧围绕市场导向、政策导向、问题导向,强工、兴农、建城、快牧、活贸、富民,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着力改善民生,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努力实现经济更好更稳更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4%,进出口额增长3%,城镇和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2%,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1.8%和0.2%。
(一)推进产业项目和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育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总量壮集群、提质量增效益、扩规模攒后劲、抓管理促规范,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质效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创新优化招商引资。把扩投资上项目作为实现经济稳增长的根本途径,提高项目质量,省际间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推进定向招商。围绕本地区独有的优质绿色农牧资源、石化资源等,挖掘放大优势,精选项目,宣传推介,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补强产业链缺失关键环节。农业资源是绥化的最大优势,要从规模现代种植、精深系列加工、市场开拓营销全方位入手,打造成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经济、全市最大的优势产业;石化资源是绥化的先天优势,要由原料优势向加工优势、吃配优势转变,由优势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产业迈进,形成西部增长极;区位交通资源是绥化的潜力优势,加大第三产业对一二产业的支撑,积极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重点招商。围绕全市11个产业园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强化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增强集聚能力。通过引进增量激活提升原有企业,引进大产业大集团大资本,推进资产重组、联营联合、技术改造,促进园区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积极融入产业带、物流带、开放带。推进择优招商。动员全社会力量收集更多的产业、企业、项目信息,科学理性筛选,深入细致论证,围绕提高财税贡献率、投入产出比、就业容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目的确定招商目标。推进科技招商。突出高新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突出项目的科技领先地位,突出引进成长型科技项目,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市本级开发区建设科技孵化园,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依靠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优质服务招商引资。正确处理好项目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加强评审,严格把关。不招不适应本地发展的项目,不招对土壤、水、空气有污染的项目,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突出转方式调结构。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同步推进,增强内生动力,提高质量效益,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主体培育,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链延伸、企业裂变,积极发展产业集群,加快绿色食品、石化、医药、纺织、建材等产业向体系完整、功能配套的更高层次迈进。促进园区特色发展。加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展物流、信息集散发布功能,推进优势项目向优势园区集中,提高产业园区的承载力、竞争力和聚集力。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亿元。促进非公经济升级发展。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落靠小微企业各项支持政策。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提高全面经营水平。以做大增量带动工业结构调整,向引入要增量,向存量要增量,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要增量,向企业改制改组改造要增量,向资源开发要增量,低成本扩张,加速度发展。做活存量。当前提高投产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加快在建项目建设速度,是抑制经济下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抓住不放。扩张数量。持续扩张产业项目和工业经济阵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壮大规模。围绕现有经济存量实行数量扩张式、技术升级式、合资合作式发展,推进企业资产重组、联营联合,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中有升。提高质量。支持企业对传统设备、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推进骨干企业强化支撑,困难企业扭亏为盈。增加效益。引导支持企业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品牌建设,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社会责任,实现企业、财政、社会、生态四个效益协调增长。
提高全程管理能力。继续推进决策咨询进项目、专业服务人员进企业、金融服务进园区和在产业园区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更加注重技术改造、产品销售和人才引进,提升服务层次。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运行监测,150户重点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3%,提高8个百分点。
(二)加快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
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机遇,重点建设绿色农业生态体系,走产加销一体、三产融合现代农业战略发展之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挥优势、区域布局、重点突破、产业拉动、绿色发展、品牌推进,向科技增粮、生态增绿要安全,向新型主体、规模经营要产能,向结构调整、三产融合要竞争力,向金融创新、政策支持要保障,向多元增收、一体化发展要红利,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深化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各县(市、区)要认真总结三年来农业改革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完善措施,突出抓好“五个创新”,促进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肇东、北林、望奎重点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海伦、兰西、庆安重点探索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肇东、庆安、望奎重点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北林、海伦、绥棱重点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安达、明水、青冈重点探索农业支持政策创新。要高标准完成国家和省改革试点任务,每个县(市、区)结合实际再确定1—2个课题深入研究。规范发展,坚持质量、增加数量,提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建设市级示范社100个。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支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结合土地确权等探索融资新渠道,控制好运行风险。各县(市、区)依托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推进以土地确权为基础的抵押担保贷款金融产品开发,增加涉农保险内容,农作物保险面积达到1150万亩。积极稳妥引进工商资本进入规模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流通、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在更大范围获取资金支持。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依法规范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农委负责推进,各县(市、区)全部建立起流转服务平台,市县乡实现网络连接,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流转,深入探索符合实际的流转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与城镇化、劳动力转移、生产方式改进、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确保农民得实惠、真受益。
加强科技示范带动。放大整体功能,建设好科技示范园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表及里、表里如一,集现代种植业、规模畜牧业、生态林业、农牧加工业、农田水利化、新型城镇化,多业并举,综合性、多元化、网格式发展。延长示范带、加密园区、增加内容、拓展范围、提高标准,提升示范引带作用,实现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提高卖点、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综合成效。用市场化机制,鼓励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示范园区。推进科技集成应用。大力推广浅翻深松、玉米大垄双行密植、水稻智能催芽等农业新技术,全程立标、全程示范。深松整地800万亩,国家级高产创建示范片保持在100个以上。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管理水平,以产业化和产能为纽带,支持农机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开展联合合作。推进智能农业与电子商务配套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销售网络化、产品可追溯。各县(市、区)都要积极探索开展智能农业试验示范。
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发挥黑土地自然稀缺优势,加强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发展绿色农业,做大做强绿色有机食品经济。以市场需求、膳食结构变化调优种植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结构,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食品,建设优质的工业原料基地和大城市的消费基地。高标准建设生态农业。扩大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面积。造林绿化14.93万亩。绿色食品认证基地面积提高2.9个百分点。抓住国家加大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遇,积极推进阁山水库建设,加大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除险加固34座中小型水库,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45万亩。
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利用绥化草原和秸秆青贮优势,发展肉蛋奶生产。推进畜牧生产现代化,提高科技示范园区水平。由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养殖、养加销一体化转变,鼓励支持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和现代养殖小区。新建畜牧科技示范园区20个,规模养殖场100个。推进新型养殖经营主体发展。支持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开展畜产品加工、冷链建设、直供直销等业务。推进科技兴牧,抓好原种场、扩繁场建设,抓品种改良,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研究饲草开发利用。强化疫病防控。加强疫情监测检疫,依法监督。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3000万亩优质耕地是绥化最大、最有作为的宝贵资源,是绿色食品产业的大工厂、加工间,也必将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大厨房,是三产融合的大平台,是农民的钱包、企业的钱袋、财政的银行。努力推进从“种的好、养的好”向“加的好、销的好”转变,市场广阔,潜力无限。我们要深入研究从产业端头到田间地头的组织化生产、市场营销,从传统种植向绿色种植转变,从粗放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从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从一般意义现代农业向高端智能农业转变,促进由大基地、大粮仓向大工厂、大厨房、大粮商的产业化升级。要解决好农业量大链短、品牌多而杂、企业小而散等问题。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6%,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350万吨。真正把从粮食、蔬菜到秸秆,从种植、加工到营销等各环节利润吃干榨净。
始终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最最重要的。富裕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民进入城镇、工厂、市场等二、三产业,闯进发达地区大门就业创业。增强土地承包物权功能,推进土地由是农民生存保障向成为农民富裕资本转变。积极引导农民加入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增加股权资本收入。推进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支持发展蔬菜、食用菌和林下经济,突出抓好蔬菜保鲜加工、冷链物流配送等前提保障,重点解决“北菜南运”和扩大品牌影响力问题。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