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父亲是个“抗日迷”

来源:绥化日报 2025-09-15 字体:

陈皖民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家里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父亲在县文化馆帮工,常常回家后,他一个人守在电视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那些硝烟里的故事仿佛刻进了他的一日三餐里。

  他常拉着我说:“你看这些战士,吃树皮啃草根也要守住阵地。”屏幕里炮火连天时,他会突然按下暂停,指着画面喃喃道:“就是这般铮铮铁骨撑起了咱们的中国。”家里旧电视总是播着抗日剧,父亲看得入神,母亲却嫌吵。她说:“整天枪炮隆隆的,耳朵都震麻了。”我便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边。有些历史背景我不明白,指着屏幕问为什么战士要舍身炸碉堡。父亲暂停画面,指着飘扬的红旗说:“闻一多先生讲过:爱国是种信仰,他们是用血肉筑起我们现在的中国。”那时我不懂,只是望见每到片尾曲响起时,父亲跟着哼唱《义勇军进行曲》,手指在膝盖上打着拍子,眼中有火光跳跃。而今电视换成了智能屏,抗日剧仍在他收藏夹最前列,他总讲:“这些不是电视剧。”中学时代,父亲理所当然成了我身边抗日剧最用心的讲解员。他把那些烽火岁月里的故事掰开揉碎讲给我听,我不懂的战术布局、历史背景,他会用我能明白的方式细细解释。

  后来,我们俩能对着地图分析平型关地形如何伏击日军,还会模仿剧中角色用石子摆出台儿庄战役的阵型。每当看到战士们握紧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时,他也会攥紧我的手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这些都是照亮民族前行的先锋。”父亲的抗日情怀并不局限于电视屏幕,凡是与抗战相关的事他都记在心上。听说邻镇要放映老电影《血战台儿庄》,他下班后立即蹬着凤凰牌自行车载我出发。十五里土路坑坑洼洼,车铃在暮色里叮当作响。“这片子里的将士们啊”,风中传来他浑厚的声音,“是用血肉铸成的新长城。”那天电影放到守军肉搏战那段,全场静得能听见田里的蛙鸣。

  他忽然攥住我的手,掌心滚烫的都是汗。散场时,他推着车突然说:“知道为什么炮弹壳要捡回来吗?当年咱们的战士打完仗,都是捡了弹壳再造新子弹。”说着便从兜里掏出个黄铜弹壳,炫耀似的显摆在我面前,没一会又小心翼翼地包好放在了口袋。父亲铁骨铮铮,浩气凛然,像抗战片里的英雄。可我生性内敛,连体育课打篮球都难放开手脚。

  以为最敬仰英雄的父亲,定会嫌弃我这温吞性子。谁知有天他搂住我肩膀,语重心长地说:“爹就稀罕你这脾性,文文静静的。”他指着屏幕里半夜发电报的文弱参谋,“抗战胜利不光靠战场上的英勇的士兵,也得靠这些发报的文弱的智慧的书生。毕竟,冲锋号和小夜曲合奏,才是完整的交响。”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