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森 全媒体记者 宋一枫
在绥化市万达广场商场的劳动权益咨询点前,外卖骑手王师傅攥着新印制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手册,指着手机接单页面急切询问:“平台用算法派单算书面合同吗?”得到工作人员肯定答复后,他长舒了一口气:“这回送餐更有底气了!”这个寻常的午后场景,折射出市人社局的深层变革。以制度筑牢底线、以服务传递温度,市人社局正在解锁劳动关系新范式。
制度创新:织密权益防护网
为规避劳务派遣行业面临的裁员风险,绥化市人社局积极主动作为,首创“四方协议”制度,明确原派遣公司、新接续公司、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四方权责。“四方协议”这道安全屏障,让2300余名派遣员工吃下“定薪丸”。该机制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创新项目,并在12家大型企业落地生根,成为防范行业风险的“稳压器”。
面对小微企业的用工困境,劳动关系事务托管服务悄然发力。“以前怕用工不规范被罚,现在有专业律师免费把关!”冰泉实业的员工代表韩凌哲的感慨道出了91户企业的心声。依托社会力量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核等“一站式”服务,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34万元,纠纷发生率骤降62%。对于蓬勃发展的新业态,推出“需求清单”和“处理回执单”专项服务,精准对接外卖、直播、电商等行业诉求。通过“清单式收集、闭环式处理”,有效解决新业态企业和劳动者诉求510件,让灵活就业群体更有依靠。
温度实践:延伸服务暖民心
“太感谢了,调解员不仅帮我拿到工伤赔偿,还请心理咨询师疏导焦虑……”在绥化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职工张某的经历折射出人社部门变革内核。这种“法律释疑+心理疏导”双介入模式,已覆盖全市88个基层调解组织,270名调解员化身“权益守护者与情绪疏导员”,让刚性维权浸润人文关怀。
人社与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六部门联合成立了“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委员会”,实现10个县(市、区)全覆盖,让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维权有“专窗”。
构建“专网、专窗、专线”立体化通道,线下11个举报窗口延伸至县乡政务大厅,实现“最多跑一次”;线上“龙薪码”扫码维权与“总对总”在线诉调无缝衔接,维权通道革新更显温情。
年初以来,共快速办结欠薪案69件,为598名劳动者追回工资1721万元,最快达成“三天解纷、工资当天到账”。
同时,针对保安、保洁等群体,人社局还联合工会在物流园区设立26个“爱心服务站”,推动246户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惠及1.38名职工,让劳动者更有尊严。在“爱心服务站”,环卫工人老张接过温水感慨道:“冬天能喝上热水,夏天有地方歇脚,我们干活更有劲了。”
新范式:全周期治理重塑生态
“过去是哪里起火哪里灭,现在是源头预防、全程守护。”维维东北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这样评价变革,绥化正构建劳动关系全周期治理链。
市人社局局长朱梦研表示:“我们要把‘法律+心理’双轮驱动植入直播基地,让算法管理更有温度。”如今,“政府+企业+机构”三方协作已渗透美团配送站等新业态场景,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育计划,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更加有力有效。
用制度创新守护权益底线,以人文关怀消融劳资坚冰,绥化正书写着劳动关系治理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