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树皮里的星辰

来源:绥化日报 2025-08-11 字体:

叶柏陶

  老家蛰伏在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余脉的衔接处,既无山峦叠嶂,亦无莽莽林海,更不产煤炭。一马平川,是小镇最显著的生态图景。居民们能享用的,是限量供给的、少得可怜的“计划煤”,作为主燃料。而那引火的辅助燃料,则只能依赖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了。于是,每逢春秋两季,小镇便如苏醒的蚁穴,家家户户倾巢而出,老幼妇孺齐上阵,漫山遍野地打柴草、刨茬子、拾秸秆、搂树叶……凡沾着“可燃”二字的物什,悉数被搜罗归家。正是这卑微的柴火,才催生了灶膛上方袅袅升腾的炊烟;有了这炊烟缭绕的天空,方才有那随风飘散的诗意与扑鼻而来的饭蔬之香。在物资匮乏的年月,连自然生长的柴火,也深深烙上了紧缺的印记。窘迫的现实,逼着人们不得不广辟“柴”源,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戗树皮”便成了一个绝妙的选择。

  那时,我家与铁路货场仅一箭之遥。几乎日日都有火车轰鸣而至,卸下堆积如山的原木。只要那轰隆巨响划破长空,货场周遭的居民,无论大人孩童,便如同接到了无声的集结号令,从四面八方汇涌而来,目标明确,殊途同归。人们携带的工具简陋至极:一条破旧麻袋或一只硕大的柳条筐权作运输家当;一把特制的“戗子”便是核心武器——那“戗子”用成人拇指粗细的铁条锻打而成,长约一米,一端弯成浑圆的把手,另一端则打成扇形薄刃,寒光微闪,专司剥离树皮之职。

  戗树皮亦是一门学问,讲究窍门。须得先挑那些皮松易剥的树种下手,譬如椴树、杨树。它们的树皮纤维疏松,戗子一探,便能撬起大片,顺着茬口一揭,整张树皮便如铠甲般脱落,效率极高。松树皮则截然不同,因其皮层厚实且多油脂,戗起来不成大块,常常是碎屑纷飞,显得“碎碎糟糟”。然而松木自有一股独特的馥郁清香,沁人心脾。运气佳时,还能刮下些半凝固的松木油子,那可是引火的绝佳材料。正因戗松树皮无需太大蛮力,它便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首选战场。

  火车卸下的原木,常是横七竖八,支棱翘起,如同沉睡的巨兽。人若攀爬其上戗树皮,一旦脚下圆木滚动,便有倾覆之险。因此,看守货场的人常厉声喝止,劝阻无效时,甚至会粗暴地抢夺工具。每当被禁止上垛,我们便只能悻悻然退到远处,目光却被另一番壮阔景象牢牢攫住——看那些抬木工人如何“归楞”。所谓“归楞”,便是将卸下的散乱圆木,抬到另一处场地,整齐地码成巍峨的垛山。

  抬木头的阵势,视木头粗细而定,或四人一组,或六人、八人成队。为统一步调,力士们分列木头两侧,右肩扛木者称“大肩”,左肩扛木者谓“小肩”,左右二人共用一副沉重的瓦杠(卡木头的铁钩)。欲将这庞然巨物合力抬起、稳步前行,非有一人领头喊号子不可。

  “哈腰挂呀——”领头者一声浑厚悠长的呼喝破空而出。

  “嘿哟!”众人齐声应和,声震四野!应和声中,只听得“咔哒、咔哒”一片清脆利落的声响——那是瓦杠铁钩齐齐咬住木身的宣告。

  “挺腰起呀——嘿哟!”号令再起,众人如绷紧的弓弦骤然发力,腰背猛然挺直,沉重的木头瞬间离地!

  “不要晃呀——嘿哟!”

  “向前走哇——嘿哟!”

  “迈开步呀——嘿哟!”……

  此刻,那被抬离地面的巨木,仿佛不甘就缚的洪荒苍龙,在众人肩头沉重地扭动、挣扎,随时欲挣脱铁钩的束缚,重归大地。抬木的汉子们,则将全身每一丝气力都拧成一股绳,所有的意志都凝聚于肩头瓦杠,将这狰狞的苍龙死死锁住,一步一印,朝着那高耸的跳板垛山艰难挺进。

  有时,为驱散这极致的疲惫,喊号子的领头人也会即兴编词,拿队中某个伙伴打趣调侃:

  “让张三老婆给咱烫上酒哇——嘿哟!”

  “她上前拉着咱的手哇——嘿哟!”

  此时,被占了“便宜”的汉子也只得嘿嘿憨笑,无法回嘴,只能跟着大伙一起,用尽力气吼出那声“嘿哟!”这粗犷的玩笑,是苦累中的一点辛辣作料,是号子声里跳跃的一星人间烟火。

  巨木终于归位垛山。喧嚣暂歇,货场上只余下一地狼藉的碎树皮。方才被喝退的戗树皮大军,此刻又如获赦令,重新披挂上阵,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打扫战场”之中。

  燃烧的树皮,如同划过历史苍穹的璀璨流星,转瞬即逝。然而,它曾迸发出的那束温暖光芒,却永恒地烙印在我的生命底色里,依旧清晰地照耀着我的前路,让漂泊的灵魂得以皈依那片炊烟袅袅的故土。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