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银色爱情

来源:绥化日报 2025-03-31 字体:

黄秀利

  “等你们念大学了,我也要出去打工。”自我记事起,母亲就常念叨这句话。好几次,我不耐烦地回怼:“你现在就能去,我可以住校,不用你操心。”母亲被我噎得不再吭声。

  可每当村里有妇女从城里打工回来,跟她分享外面的世界,二十岁出头就嫁给父亲的她总会满脸羡慕,在我们耳边念叨:“去城里打工,按时上下班,到点领工资,还能见识外面的世界,多好啊。”

  那时,村里大多是男人外出打工挣钱,妇女们留在村里带孩子、干农活,只有农忙时,外出务工的男人们才回家突击帮忙。也有个别妇女,因身体原因干不了太多农活,孩子又有长辈照看,得以外出打工。但我们家,有我和哥哥两个孩子,母亲手脚勤快,又没了爷爷奶奶帮衬,显然不具备外出务工的条件。

  时光飞逝,我和哥哥大学毕业后,都在城里安了家,母亲外出打工的念头也在岁月里渐渐淡去。

  谁料,一场意外打破平静,父亲遭遇车祸,在医院住了半年,母亲日夜守在床边照料。住院期间状况频出,父亲接连做了三台大手术,每次进重症监护室,医生都下达病危通知书。原本只是鬓角微白的母亲,等父亲出院时,已然满头银发,那些担忧、焦虑与深沉的爱,悄然染白了她的头发。

  送父母回老家后,我和哥哥返回工作岗位,父亲便由母亲悉心照顾。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父亲神志慢慢恢复,可因无法像从前劳作,情绪十分低落。母亲见状,每天陪父亲出门散步,耐心与他谈心。后来,父亲爱上养蜂,母亲二话不说帮他搭蜂桶。第一次取蜂蜜时,母亲蒸了两大锅馒头蘸蜜,还邀全村人来尝。日子长了,父亲成了村里的养蜂专家,也逐渐开朗自信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村创业,老家也迎来了新变化。政府在山背后规划了一座发电站,母亲终于得到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工作中,母亲结识了不少新朋友,父亲又热情好客,家里常常热闹非凡。很多时候,我给母亲打电话,听筒里传来的总是她忙碌的声音:“忙着招呼客人呢,没时间跟你聊啦!”

  这份工作,让母亲的勤劳、质朴、热情与踏实被更多人知晓。电站完工后,村里又有年轻人回来承包土地种菜,招小工时,邻居们都推荐母亲来牵头。母亲顺理成章地成了“包工头”,时常带着村里的妇女们种花、种菜,甚至还接到不少外县的业务。

  母亲每次领到工钱,都会一分不少地交给父亲,还不忘夸赞:“多亏你在家做饭、收拾屋子,我才能安心出去挣钱,这钱由你安排。”父亲捧着工钱,笑得合不拢嘴,就像母亲年轻时,父亲把工钱交给她,嘱咐给孩子们交学费时一样。

  从青丝到白发,父母的爱情,宛如一坛陈酿的美酒,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香醇浓厚。岁月无情地夺走了他们的青春容颜,却让他们相濡以沫的深情如珍珠般在时光的磨砺中熠熠生辉。

  曾经,父亲在外奔波,母亲在家操持,为家庭撑起一片天;如今,母亲在外打拼,父亲在家守候,默默支持。他们的爱情,在生活的琐碎中扎根,在艰难困苦中绽放,化作了日复一日的陪伴与理解。那满头银发,是他们爱情的见证,闪耀着岁月的光芒。

  这份银色爱情,不仅滋养了他们彼此的灵魂,更如同一盏明灯,穿透岁月的迷雾,照亮了我们子女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成长的旅途中,深刻懂得了责任、坚守与爱的真谛。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