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脉明
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名字缘于山巅的一座元代蒙古人建造的白塔。白塔山占地300多万平方米,海拔1700米,1958年辟为公园,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
白塔山公园以园林建筑为主,分为三台建筑群,主要有塔寺、殿厅、亭台、楼阁、牌坊等,依山而筑,飞檐红柱,错落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在绿树掩映下,古朴中透出典雅、壮观和妖娆的质感。
走近白塔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印有“九曲安澜”字样的古香古色的牌厦,其背面印有“万古太平”四个大字。黄河的弯多,故称“九曲”,经常发生洪灾,历来人们敬之畏之,这八个大字意为黄河安宁,造福黎民的意思。
园内按高度分为三层台区。院内四面敞开的大厅,厅壁梁柱雕刻精致。呈“凹”字形图案的雕梁画栋的回廊相连,这便是第一台。只见许多市民和游客在院内或聊天、或游园、或拍照、或健身……回廊四角配有形态不一的亭阁,把一二两台巧妙地连成一体。八角亭,飞檐高翘,气势宏伟;错角重檐四角亭,飞檐斗拱,重迭交错,别具一格。
沿着“之”字形台阶迂回上行,只见一幅宽大的金城揽胜图文化浮雕墙呈现于眼前。
据介绍,这是以该墙为背景的瀑布景观,不过由于还没有到雨季,所以现在还没有瀑布。金城揽胜图主图为晚清皋兰山、兰州城池、黄河及镇远浮桥、白塔山景观,左侧是《金城古景》,右侧是《兰州新韵》。因为兰州过去又称金城,顾名思义,叫“金城揽胜图”。一张图把金城各名胜古迹悉数揽尽,展现的是当时兰州府治所在地——皋兰县城的山川形胜、城郭面貌。全图以白塔山为视点,近可见黄河浩浩荡荡,远有山峦起伏,古刹错落,城池依山傍水,房屋鳞次栉比,令人美不胜收。
继续上山,看到的是“泰天地”牌坊,“泰天地”三个字出自《易经》“天地交泰”,寓意符合自然生长规律,也借指社会和谐。“泰天地”也显示了明清白塔山建筑群布局的奇特,山顶建代表“地”的地藏寺,山下建代表“天”的玉皇阁。呈天地交合而万物通泰之意。
登临二台,上面是阔达五楹的牌厦及一个露天戏台,具象或者抽象的青砖雕刻图案条纹让人倍感合谐多彩的视觉美感。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北侧岩壁上的两幅巨型砖雕,东边是“钟馗蝙蝠图”,古代“蝠”与“福”同音,成为人们祈求美好的寓意和象征。
二台的“凤林香袅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皋兰举人李存中题额。“凤林香袅”意为寺庙香烟袅袅,缭绕在凤林关上。“凤林香袅牌坊”雕梁画栋,拱斗飞檐,古色古香。站在这里,仰视可远眺兰山顶上的三台阁,俯视可见殿宇香烟袅袅,云绕古关风林,黄河如带。“凤林香袅牌坊”背面题有“秀映三台”四个大字,大约是指东有凤林古关,南望皋兰山三台阁之意。平视南眺,皋兰山雄浑磅礴,遥遥在望。
沿着台阶上行,便到达了白塔山最代表性的建筑——白塔寺。白塔寺呈长方形,白塔位于寺中央,为七级八面,高约17米。每级每角均有翘起的砖刻小龙头,下面系风铃,微风吹拂,风铃飘荡,清脆悦耳。塔外涂白浆,如白玉砌成。这也是“白塔”名字的来历。白塔挺拔秀丽,直冲云霄。清人秦维岳有诗云:“北上环拥势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宝刹,擎天一柱俯黄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白塔的雄姿。
白塔的东侧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嵝碑》,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书《岣嵝山铭》。碑高3米、宽1米,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现存72字,碑上奇特的古篆文,字形如蝌蚪,无人能识。听游人说,此碑是岣嵝山原碑的摹本。原碑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酒泉人侯建功摹立在兰州它处,1980年移到该寺。现场好多游客面对“岣嵝碑”文指指点点,念念有词,但是只是在猜测而已。自认为能识几个大字的我,在碑文面前犹如文盲。
站立于白塔山主峰,视野开阔,与远处风景遥相对映。东面的雁滩、西面的小西湖、南面的五泉山;山脚下九曲连环的黄河、百年沧桑的中山桥,南北滨河路及兰州市区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构成了一幅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吟诵“隔水红尘断,凌空宝刹幽”的诗篇来赞美白塔山公园。白塔山公园已经变成了兰州的一个符号,成为兰州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景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