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惠
东晋时期,王羲之因突出的书法成就被称为“千古书圣”,其挥毫铸就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笔力入木三分,尽显峭峻风骨。王羲之的一生绚烂,却也短暂,但文字可以承载着思想继续流传。读“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中的《王羲之》,作者高方以文学接续“断裂处”,基于详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以故事为载体,让历史再现为生动的生活,通过纳入对王羲之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亲人、朋友、同僚,让读者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看到“书圣”光环之下,与常人有着同样喜怒哀乐的“生动立体”的王羲之。
这本书以王羲之的生平为主线,逻辑顺畅自洽,分为十个章节讲述了这位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有着绚烂光芒的“先贤”王羲之。从西晋末年的“南渡”到晋穆帝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再到最后升平五年的“金庭余晖”,几大名作如楷书《乐毅论》,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等以自然而然的形式融入“书圣”一生的时间脉络,年岁也在这样张弛有度的叙事结构中清晰明了。作者以时间为“骨”,以书法为“线”,撑起王羲之人生重要事件的基本框架,将一张以王羲之为中心的人脉网络衍伸开去,便是魏晋文人百余年的半壁江山。
文中的人物故事,为王羲之描画了血肉。许多细节丰富生动而又节制,将大量史实与少量民间传说相结合,更添趣味的同时更带有传奇色彩。“名扬牛心炙”一篇中,十岁的王羲之天资聪颖时受人称赞,因此略有骄傲。在遇到“鹅儿饺子铺”的老婆婆后,婆婆的一番话并没有让王羲之因为被当面议论而愤怒,反而行礼感谢婆婆教诲,其谦逊自省、纯良有礼的宝贵品质可见一斑。但这件事多少打击了王羲之的自信。卫夫人为了让他重拾自信,便拿出自己的烙饼绝活儿,扮作“观音老母”,让王羲之认为是神仙下凡来指点自己,此后的他一直勤学苦练,有了自己的一方“墨池”,当真做到了老婆婆那句“熟练五十载,深练需一生”。“出仕”一篇中,更是将王羲之忧心百姓疾苦、国家安危的忠君爱民形象刻划得深入人心。作者通过王羲之与妻子、友人、同僚的相处填充了王羲之故事的骨架,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也填补了先贤与我们这些后世读者之间的沟壑。
作者的悉心沉潜、大胆想象,也让王羲之有了“魂”。无论是“东床佳婿”中与妻子郗璿的心心相印、浓情蜜意,还是“兰亭雅集”中与众文人挥毫泼墨的潇洒肆意、才华横溢,亦或是“会稽风云”中的体恤民情、洁净孤高与“问道”“金庭余晖”时老年王羲之的求仙论道、重情重义,高方始终在用一颗作家的心去想象王羲之的行事与情感,描写属于王羲之的平凡与琐碎。创作形式上,作者多运用对话的形式,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将道理、历史隐入其中,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的同时,又将背景史实悉数呈现。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王羲之》虽以王羲之的故事为主线,但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写王羲之一人,他的父亲王旷、伯父王导、叔父王彬以及友人、同僚等,人物皆饱满立体。也正是人物群像的丰满形象,才赋予了王羲之具有魏晋时代特征的鲜活的“灵魂”。作者温情、平易的笔触言简意丰,让这本历史名人传记平添了几分温暖与诗意。
面对“千古书圣”与《兰亭集序》,作者说:“倘或王羲之当日不曾宴客、不曾饮酒、未起结集之念、未被推举作序,写作时又未能心潮起伏、情郁于胸,自不会有后世所见文学史上的精品和书法史上的绝品。而离开了他的贵族出身、仕宦理想,离开了他的熟读经史、出入儒道,这一切都无法成立。”这些评价与论断建立在作者对王羲之的崇敬与理解之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崇敬与理解,《王羲之》一书才能够集文学性、历史性、科普性为一体,成为新颖的历史人物传记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