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绥化日报 2023-11-16 字体:

三重维度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张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根基。两个“行”是我们党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新论断,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两个“行”的论断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对新征程上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始终指导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关键就在于其自身蕴涵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表现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将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始终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用实践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科学的理论必定诞生于实践,并且可以继续指导实践的推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同时它也在实践中不断开辟更加通向真理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每一次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都实现了其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每一次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担当历史重任、自觉承载历史使命、善于凝聚历史共识,引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何家旭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矢志不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富裕道路。将“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先富带后富探索逐步富裕的路径。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小康”的目标,成为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大将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并提出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共同富裕思想的认识,始终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

  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共同富裕作出全面擘画、系统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

  围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的是全体人民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逐渐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发展能够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要推动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的精神资源供给,还要统筹兼顾,将其贯穿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感。在推动精神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方面,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提高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建立城乡文化发展互联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推动共同富裕为着力点

  当前,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作出部署:“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资本健康发展,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同时也要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等不得,也急不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取得新进展”。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在未来5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强调,“全省上下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共同富裕为着力点。”将共同富裕置于未来发展更高更重要的位置,凸显了为龙江人民谋幸福这一着力点。报告用“六个龙江”描绘了未来5年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可期可及的美好愿景,凸显了共同富裕目标下幸福龙江的价值导向,彰显了践行初心使命的人民情怀。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以农村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振兴

兰丽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政治组织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是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如何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是当下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农村工作的坚实基础,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是乡村治理的根本政治力量。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凡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核心作用发挥得好的地方,乡村就会呈现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反之,乡村就会出现相对贫困、人心涣散等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组织的“末梢神经”,处于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以强而有力的组织力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基层治理。

  作为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一环——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尤为重要。可以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在农村基层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领头羊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让立场坚定、有责任、有担当的党组织带头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基层治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新时代抓好农村基层党建的必然要求

  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是党的领导延伸到基层的重要载体。尽管当前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是重中之重。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发育成长,更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既有利于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因此,为坚持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动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作风优势,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必须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农村基层党组织完成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重点,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担负着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发展集体经济、搞好村级治理、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和谐美丽乡村等重任。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具有参与国家治理的天然优势。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我们党做好农村工作的“领头雁”。实践证明,如果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能够有责任有担当,带领农民实现其利益需求,就能增强农民群众对党执政的认同感,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反之若不能带领群众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群关系就会恶化,最终会危及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可见,建设一支好的、能打胜仗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不仅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农村稳定发展、村民生活幸福富裕,汇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的迫切需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要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带头人必须达到政治担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有效治理能力、工作创新水平等优化新要求。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深入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付少杰
 

  在第39个教师节前,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致信中首次提出了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教育支撑的高度,从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激发创造力的精神力量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在长期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民教师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从精神层面凝聚了教师队伍的价值共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既是基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也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价值理念。教育家精神的根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师道传统,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在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从中国古代“万世师表”孔子,到中国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古往今来的教育家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本民族大多数成员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等要素,即教育家们通过教育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变化发展。

  教育家精神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对教育新需要的时代回应。我国正处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期,处在教育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这是一个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迫切需要教育家精神引领的时代。教育家精神是在教育领域凝聚力量、激发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因此,赓续中华文明,推动国家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并提出了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建设教育强国是系统的工程,包括教育综合实力的提升、教育创新能力的增强、教育服务贡献能力的提高等诸多方面,而教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实现教育强国建设发展目标,既需要物质条件保障,又需要精神力量支撑。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力量支撑,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在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期。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造就教育强国建设者、民族复兴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发展的方向性指引,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引领,坚定教师们“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责任使命和志向抱负,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精进教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培养教师们勇担时代重任的担当精神。

指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方向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狠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

  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是涵盖六大方面的科学的精神体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首要条件,指引广大教师培育爱国主义情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道德准则,指引广大教师强化自律意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育人原则,指引广大教师形成科学的育人精神;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求学素质,指引广大教师养成对知识的探索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怀,指引广大教师要富有仁爱精神;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宏大格局,指引广大教师要具有弘道精神。

  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洞悉世界百年变局、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着眼于教育强国建设实践的精神。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具有中国智慧、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扎根中国办教育,是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当代辩证统一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强国重大战略和“强师行动”重要规划。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着眼于教育强国建设,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大智慧来科学谋划和统筹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落地落实、高质高效。

  【作者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黑龙江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ZJE1422012)阶段性成果】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