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娃
三十五岁以后
我就告诉自己
要从容优雅地
走过每个关口
我以此来检验自己
与现实生活和解的能力
我微笑着走过很多关口
而此刻,我看到七月五日
深夜的自己
像一只试图通过夹鼠板的老鼠
却仍被夹鼠板
死死地卡住
整夜流泪不止,挣扎,痉挛
是的,这跟爱情有关
我从未顺利地通过
这个关口
三姑石读后:
我不只喜欢西娃的一首诗,喜欢她许多诗中那种强大的叙事,以及由此带来的爆发力。
她制造的爆炸当量应该是地震级的,给人造成的却不是硬伤害,往往是精准击中最温柔处的软伤害。而这种伤害,在我看来,要比揭去一块陈年老旧的伤疤疼得多,似无法治愈。
今天,我们分享一下她的《过关》。
“三十五岁以后
我就告诉自己
要从容优雅地
走过每个关口
我以此来检验自己
与现实生活和解的能力”
第一节,诗人依然选择叙事。一个刚刚步入中年的女人,在与人讲述着她与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场摩擦、一回交手、一次碰撞。
这里有一个时间设定:三十五岁以后。让我们不能不想到三十五岁之前,诗人所经历的不从容不优雅的,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那些不快乐不松弛的过往经历。三十五岁的纸上集聚的,不仅仅是未来,还有那些挥之不去的昨天。不知诗人在笔触所及的时刻是否眼里浸着泪滴,心中藏着刀剑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虽然没有机会知道诗人确切地经历过什么,但诗人已明确宣告:要从容优雅地,走过每个关口。
这一节的叙事,其实更像一个宣言,告诉自己、告诉别人、告诉世界,“三十五岁以后”要重新出发,要“检验自己,与现实生活和解的能力”。
“我微笑着走过很多关口”。
第二节诗只有一句,这是一句高度浓缩、极简式的叙事,似在告诉读者,诗人对叙事的偏爱,以及游刃有余的功力呈现。无疑,诗人这样处理可以多角度达成赢的效果。一是赢在能让读者参与进来,去回看诗人微笑着走过的一个个关口,并与自己对照、咀嚼、强化,达成诗意的共享共建。二是赢在能获得最大化的诗意效果,以少少许的文字,赢得多多许的开放诗意。三是赢在能更好地承上启下,联通全诗,建成一首好诗应有的一种硬核结构。
我们尤其应该在“微笑着”这三字上多加细读。从“强说愁”的懵懂少年,到“微笑着”发光的青春年华,这里着重观照的是“要成熟,快成长”的时间催促,和经历许多关口之后累积的经验,达成的淡定从容的外在表现,以及成熟应对世事的端庄仪态。
诗人似在一场隆重的情感叙事中闲庭信步,自由地采撷着、发现着、挖掘着属于她的,以及要呈现给我们的,圭臬般的珍贵诗意。我们好像等不及了,向着目标飞奔。
经过两节宏观叙事,诗人在“轻拢慢捻”的言说之后,进入微观叙事阶段,她要在最后一节通过细腻的“抹复挑”的娴熟手法,让最后的诗意如期到来。
诗人把时间之镜拉到七月五日深夜,自己“整夜流泪不止,挣扎,痉挛”。导致这一状况的是什么呢?诗人找到躲藏在黑夜,时时要面对夹鼠板危机的一只老鼠喻指自己,而且是一只在夜里彷徨挣扎,深陷黑夜的一场阴谋,被夹鼠板死死卡住的老鼠。
到这里,诗人又走到一个关口,或者说迎面撞上一个关口,而且摆明着是过不去的。这是一个让人轻松不起来、微笑不起来的大大的关口,与前面有意的铺垫形成了大冲突、大对峙、大反差,使读者内心里生出层层疑云,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来。
诗人想要的诗意因此喷薄而至,依旧要优雅地完成最后的叙事——
“是的,这跟爱情有关
我从未顺利地通过
这个关口”
一首精致的小诗,带着西娃式的胎记,由此呱呱坠地,这一声来自伊甸园的“啼哭”,足够精彩!
读至此,我好像也经过了一个关口,可以倒头睡去。
西娃,70后,生于西藏,长于李白故里,现居北京,芳疗师、玄学爱好者。出版长篇小说《过了天堂是上海》《情人在前》等作品,诗歌发表于不同刊物并入选多家选集,《外公》、组诗《或许,情诗》入选台湾大学国文教材。曾获“李白诗歌奖”、《诗潮》2014年年度诗歌奖、“骆一禾诗歌奖”、《诗刊》首届“中国好诗歌”奖、2017年年度“磨铁诗歌奖”“十佳诗人”奖。诗歌被翻译成德语、印度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等。
三姑石,系诗爱者,读诗是她的习惯,有她的悖论和主观,喜欢从民间视角,或他视角读诗。如果你看到,偏又赶上她言语走音的一日,敬请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