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秋色缤纷登千山

来源:绥化日报 2022-10-11 字体:

孙喜伦

  正是千山秋色缤纷时,我来一睹这素以峰秀、石峭、庙古、林幽著称的“东北明珠”。

  千山属于长白山支脉,相传远古时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把剩余的一块翠绿彩石顺手一抛,在东北落地生根,若干年后长成千朵莲峰。但据传千山古时只有999座峰峦,有位远方和尚云游到此,深以千山不足千为憾,遂造出一座假山,才使千山名副其实。

  进入千山,便进入了葱郁清幽之境。山中秋高气爽,风舞林木,溪水环流,百鸟争鸣。只见山色如锦,就像是谁打翻了调色板,溅出的一幅五彩缤纷的大画,画中松柏浓绿,柞树金黄,糖槭橙紫,杨柳仍固守着夏季的最后一缕苍翠,而枫树则用它如火的艳红,点缀出奇妙的组合。时而有一簇簇小巧圆润、晶莹红艳的野果,给壮美的画幅添加了几许细腻的装点,景色令人垂涎欲滴。

  来到绣莲台下,沿着向浓翠深处旋折的石径上攀。纤秀袅娜的绣莲台上有一天然弥勒佛,坐东面西,坐视千峰,赵朴初先生题写了“千山弥勒大佛”六个字。伫立对面山头观看,只是略有几分弥勒的轮廓而已,这是惟求其神似而难求其形肖的。据说这尊大佛是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发现者在这天登山途中,险些坠崖丧命,抬头望见对面山形酷似一尊弥勒佛,想必是佛保佑自己平安,顿生感念,急忙跪拜。

  辞绣莲台,登莲花峰。沿石阶小路上行,不久便见一处庙宇庵塔建筑群,规模宏大,它叫无量观,始建于清初,为千山最早也是最大的道教建筑。原来,千山历代为佛家胜地,隋唐之际已有寺庙建筑,到明代已有祖越、龙泉、香岩、中会、大安“五大禅林”。清康熙年间,道教开山祖师刘太琳始建此观,把道教引入千山。因原观建筑全以砖瓦垒砌而成,无一栋椽,故称无梁观,后来又取道家法力无量之意,改称无量观。

  无量观各庙宇皆依山势而筑,或踞山巅,或伏山腰,或藏谷地,与古塔古碑古木怪石相映衬,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一体,各尽其妙。建筑布局严谨,形态美观,雕梁画栋,涂朱贴金,金壁辉煌。过去所见道观多简朴素雅,而无量观却有所不同。

  走进正殿三官殿,见殿内塑有“上元赐福天官尧”、“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的塑像。原来,在道家神榜上,尧、舜、禹被封为司天、地、水的三官。从后人对这些带领先民同自然界顽强斗争,开创人类文明先河的远祖的虔敬中,我体会到,凡对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在观西南依岩筑有三层僧院,五六间苍松陪衬的僧舍,清新典雅,名为西阁。在精致若盆景的观音殿内,立着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像。这使我大惑不解:观音乃佛教供奉,怎么进了道观呢?

  带着疑问,我又走进阁北的一个天然石洞——罗汉洞。洞外石壁上所刻“释道同源”四个大字,又令我困惑不解:释迦牟尼所创佛教由国外“进口”,道教乃正宗“国产”,何以称其“同源”呢?洞内奉十八罗汉,个个小巧精细,笑怒坐仰,神态离奇。原来,佛教入千山远早于道教,罗汉洞唐代就有。创建无量观的道士刘太琳,感到在观内供奉罗汉有失大雅,有心毁之,却碍于舆论,就用真武大帝像取代了正位的观音菩萨像,变成道居正位,佛列两旁,并题刻“释道同源”以自圆其说。后来,一些道士怕触怒观音神灵,牵连自己,便在西阁重塑了观音像。

  出观向上,过了“八步紧”,正逢巨石拦路,恰好石间有一条长约4米,高约3米,宽近半米的石缝。这是“夹扁石”,它是从南峭壁登莲花峰的唯一道路。这道倾斜的石缝,窄得只容一人倚壁侧身经过。我也随众多游侣以一“夹”为快,果然有点被夹扁的感觉。

  挥汗来到“天上天”,眼界顿觉开阔,白云在头顶萦绕,仿佛举手可摘;群峰似朵朵莲花,争奇斗艳,又如龙蟠、虎跃、鸟翔、潮涌,景象万千,气势磅礴。此时,我才领会清代刘文麟“千山如奇文,笔势无一平”诗句的意义。我感慨于千山何以如此神奇多姿?是因为它由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生成吗?那不过是传说。据考察,这里4亿年前曾是汪洋大海,到古生代末期,才开始隆起,露出水面。约6000万年前,在地壳变迁中断裂成千山地貌的基本轮廓。后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及大自然长期风霜雨雪的雕琢,才有今日千山的壮美雄姿。

  秋阳下的千山真的好美。看来,昔日有人欲将千山瓶峰“移傍书窗插杏花”,虽有些小家子气,却也是动情而得妙句。我尽管无此奢望,在下山途中,还是隐身满山霞云里,扯一缕装进背囊。心想,匆匆走马千山,虽然如盲人摸象不见全貌,不曾领略大山的魂魄,而带回几枚红叶,也算不虚此行吧。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