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猛犸象诗刊

依次归档后的批量调阅

来源:绥化晚报 2022-08-19 字体:

——桑克随笔集《我站在奥登一边》读后

张悦

      张悦,笔名言拙,河南开封人。文学硕士,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歌评论在《星星·诗歌理论》《诗探索》《散文诗》等刊物发表,诗作在《诗林》《诗潮》《散文诗》等刊物发表。
 

  创作时间跨度近三十年的五十五篇读书笔记,共同组成的随笔集《我站在奥登一边》,作为诗人桑克的首部随笔集同读者见面,可以说是基于桑克“知书知己”“斟酌再三”的选择。这些牵动庞大经验语境、具体经验细节的读书积累,展现出伴随着长期写作,持续而广泛的阅读所塑造的桑克特有的观看、思索之道。

  所有选文均已发表,刊登于多种综合性报刊,尤其是时效性极强的报纸。可以想象,这些文字曾同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事件,涉及到不同国家、地域、种族、制度、阶层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历史、地理、文化、艺术、体育等诸多领域的海量信息及图像资料,共存共生,构成对世界复杂性的描述与呈现,供各类读者取其所需。

  三十年来,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认知窗口越来越被无限膨胀的信息所充斥,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趣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闻报道的影响。随着新闻的时效性消失,重大发现转化为常识,热点的热度退去,公众的兴奋点转移,一期期报刊进入年度合订本,依次存入图书馆过刊资料库,那些被桑克的生命体验、文学修养、读写经历、创作观念、翻译实践所激发,生成在其个性化阅读中又沉淀于其随笔字里行间的意义,依次归入桑克私人的阅读档案库。

  这些分散的创作,携带着各异的时代背景、人生况味、哲思妙悟、实感挚情,在此集结为《我站在奥登一边》这样一本颇具独到见解,兼备专业性、普及性、趣味性、幽默感、亲切感的小书。曾经游走于世间万象,漂浮于时间之流,甚至被众声喧哗稀释的文学性,得以凝聚并生成新的更具浓度的阅读吸引力。

  桑克此次对其阅读档案进行批量调阅从而形成书稿的过程,经过悉心筛选和编排,而这些精选出的集中亮相的阅读笔记,也会对其已有的、潜在的读者群进行进一步选择。比如,关于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的评议,有关彼时新近出版物或是当年热门出版物的推介,会在当时吸引到因关注热点事件而产生阅读兴趣的读者。这类非文学性因素促成的阅读活动,既可能由于桑克思想、语言的感染力,超越原有阅读期待,收获源自文学性的阅读满足,产生新的桑克读者,新的文学读者;亦可能固守其非文学阅读的出发点和目的性,并未保留下被《我站在奥登一边》再度选中的读者。

  对于原本爱好文学,特别是热衷现代诗歌的读者而言,近三十年间见诸多家知名报刊的名家文学导读、诗歌欣赏导引、好书推介汇编于一册,可供集中调阅,无疑已是超值福利,更何况这位著名诗人,亦有着丰富的翻译研究经验,批评家的透彻洞察与批判意识,资深媒体人兼容并包的眼界和敏锐嗅觉。想必《我站在奥登一边》会以其小身材具备的大容量、足分量,在广大文学读者及现代诗歌读者群体中,吸附更多关注的目光。

  桑克在后记中谈到这部随笔集四大部分的编排意图时,将第一部分《我站在奥登一边》十五篇文章中重点谈论的书籍归为“对我的写作有影响的书”。可见他此次批量调阅,首先侧重与其写作紧密相关的阅读经验的分享,侧重文学性阅读对文学写作的启示价值、方法论意义。他对现代诗歌大师作品的阅读,是全面、系统且深入的。《艾略特和他的诗》《艾略特的猫诗或生活手册》《奥登的晚年诗》《奥登的涂鸦》《在缪佐显出全部魄力》《里尔克的终结与重新“开机”》《拉金的英伦腔调》等文,关注“文学与思想谱系”,梳理“师承之树”,知人论世把握创作理念与诗学追求,在文化气候、时代风向中厘清风格特点、变化契机与走势,精研文本,分析技法,细品语言,运用比较比照,展开理性批判,向读者展示出整套学习现代诗歌的路径方法。

  “读《学术涂鸦》就像吃橄榄,越吃越有滋味。我的译读只是方便之门,领会妙处还要靠读者自己的语言修养、诗歌修养以及某种悟性”(《奥登的涂鸦》)。桑克的阅读笔记同样是越嚼越有“滋味”,进入他打开的“方便之门”,则是越看越显门道,越走越见开阔。详实的资料储备,深入历史文化的系统性的考量,跨越事物层次发现隐喻、类比关联的隐喻式思考,发掘琐事、常态中的诗性、哲思的感受力,以及敏锐的语言直觉、严密的语言逻辑,展现了译者、诗人双重修炼形成的专业素养。

  艾略特首部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他观察》中惊世骇俗的隐喻,其名作《荒原》的解读难题与创作意图,其巅峰之作《四个四重奏》“对《荒原》之问的终极解答”,其组诗《老负鼠的实用猫经》对众猫百态妙趣横生地摹写;奥登晚年诗歌《感恩节》的自省意识,及对其“成长所受的诸种影响”的回顾,其轻体诗集《学术涂鸦》突显谐趣的幽默讽刺修辞学;里尔克杰作《杜伊诺哀歌》对语言、观念双重极限的挑战……令人不时按下回放按键,切换至再读回味模式。

  桑克在《纽约的奥哈拉的超现实》一文中说:“一种现代艺术,它的胃口一定是大得惊人的”。桑克阅读的胃口似乎也“大得惊人”,从经典的诗歌、小说、文学批评著作(包括原著、译本),到中外散文、随笔,到童话、插图故事;从不同体例的史著,文学史、艺术史,到人物传记、回忆录、书信、日记,到极小众的地方史志;从经典武侠小说,到包含武侠、科幻、穿越等流行元素的通俗小说等。有关上述各类书籍的阅读笔记,在随笔集《我站在奥登一边》中均有收录。这或许也显示出一位新闻工作者职业化的认知习惯,一位译者通过系列“关联之书”开拓视野,“打开思考的闸门”的专业性阅读方法。

  在《测试现实的试金石》一文中,桑克谈及米沃什对自己的激发,“他不断刺激着我的思考”,“每一个衍生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继续思考,而不仅仅限定在他试图勾勒的问题核心”。随笔集《我站在奥登一边》,同样让人产生类似的阅读感受。桑克多次提及“谱系”,或许正对应上述发散衍生性的思维方式。“谱系”上某个点,可能生成新的兴趣点,延伸思考链条,“谱系”中某一个体,可能引发新的核心问题。最直接的延伸阅读,指向被摘引、节录或者仅仅是被点到的非核心作品,亦可由“谱系”内核心作者,延伸到对其他相关作者作品乃至其他领域作品的阅读、欣赏。桑克在随笔中为读者提供了大量这样可拓展延伸阅读、研究的生长点,有时是文学巨著,学术专著,不同版本的译著,有时则是一首歌,一件雕塑。

  以喝烫粥的口感,喻阅读《图本张爱玲传》的感受,又由“八宝粥”的食材组成引发有关“涟漪”“浪花”“石屑”的联想,“难过之中藏着欢喜,欢喜之中又扎着悲凉的小针眼儿,从里面冒出汩汩叹息”(《流光暗影说仙容》),这一充分发挥延展性的复杂隐喻,作为悲喜慨叹交融的复合化情感体验的载体,以其诗化语言的惊异性、细腻感,强化了桑克的诗人特质、诗性思维。《诗歌江湖的如来神掌》一文中,将艾略特的文学论文集、诗学文集视为“我的‘武功秘籍’”,将布鲁姆的评论集《读诗的艺术》喻为“如来神掌”,亦凸显了诗人桑克的思维越界。该文结尾部分对阅读过程中遭遇困境的隐喻及形象化表述,“……时不时就会从奥秘的城堡之上摔下来,并在修辞的泥泞之中来个嘴啃泥”,既是身为读者的阅读体验,亦可见诗人的观看之道。

  桑克对“读懂”的理解,强调“碰撞”和“唤醒”,他在《艾略特和他的诗》一文中否定“彻底的解读”“权威的解读(包括作者本人的)”,进一步指出,“只要你和心灵或者经验碰撞了,唤醒某一部分沉睡的东西,其实也就是真正懂了……”他的随笔文字,恰恰积极调动自身经验“唤醒”读者,为“碰撞”的发生提供更多可能性。在其有关阅读、翻译、写作的真知灼见之间,穿插大量经验片段、细节,以叙述主体的真实体验,营造叙述亲和力,带给读者现场感。

阅读直接或间接生成的联想,可与文本相对照的情境,桑克本人创作的相关作品,摄影、绘画、音乐、电影等其它艺术形式对阅读的启发,对阅读感受的印证等,及其背后的复杂语境,一一调出,之于桑克,亦是调阅独有的生命经验,对人生读写路的一种回望。随笔集《我站在奥登一边》中,诗人、译者、批评家、媒体人多种角色彼此缠绕的思维,交汇的目光,将携带着永恒的文学性、差异化的时代感,在不同读者的私人阅读档案库中建档,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经验,被调阅,被珍藏。     

  桑克,现住哈尔滨,著有《桑克诗选》《桑克的诗》《朴素的低音号》等。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